印度哲学绪论

  • A+
所属分类:印度哲学史

印度哲学是和中国哲学、西方哲学并称世界三大哲学体系。中国哲学以伦理学见长,西方哲学以思辨为主,而印度哲学则以主要关注人本身的问题,如生死、轮回等。我们今天就介绍一下印度哲学,我们以汤用彤老先生的印度哲学史略为介绍蓝本。

1.首先,介绍了印度的历史起源,及哲学背景及主要特点。原文如下:

印度有史之初,其人民所礼之神,如普霜(日神之一)、第亚(天神)是上天神;如因陀罗(雷雨神)、华塔(风神之一) 是气象神;如须摩(原是草汁,能醉,用于祭神,复神视之,后遂衍为月神)、阿耆尼(火神)是大地神。(此外有袓先神如阎摩是)盖大都感于自然之象,起禳灾祈福之心。所求非奢,所需甚简。百姓乐生,乏深忧患,信巫觋,用桃符,重祠祀,崇吠陀。 婆罗门教于焉托始。其道德虽留野蛮遗风,然神多严正,民知畏法。今读其颂神歌辞,了然可睹。若哲人晚出,探宇宙之本,疑天神之妄,则皆特出,匪其常轨。是曰印度教化之第一时期。继而民智渐增,旧教衰颓,僧侣败度,迷信纷起,轮回之说、悲观 之教既张,而吠陀时代乐生之精神遂至全改。于是祭祀之用,不在敬神造福,而在解脱灭苦。学理几研,苦行致力,亦为前此所罕有。而小乘佛教暨尼犍子六师学说,则更指斥经典(吠陀),别立门户,即如奥义书,名为承婆罗门之正统,但其中高谈玄理,吠陀诸神地位盖亦已大衰。是为印度教化之第二时期。自时厥后,各宗重智慧解脱,争相辩难,学理益密。以是五顶、雨众,渐成一家之言,龙树、世亲,又专宏大乘佛教。谈量谈理,则求因明。总御总持,则精瑜伽。他若胜宗、顺世、明论、声论,亦俱大成。虽其时婆罗门神教并未中断,六论诸派,降及近代,亦未全亡。然自阿输迦至商羯罗,实为印度哲学极盛时代。商羯罗者,居此期末叶,吠檀多宗之大师也。印度论者谓其智深言妙,遂灭怫法。实则其时释氏尊宿零落,僧伽染异教之颓风,后且受回紇之摧残,遂至大法东移,渐成绝响,婆罗门之势乃再盛耳。佛陀以来,早有凭吠陀之余烬而崇拜诸天(谓梵天等如兽主外道是也)者,约至世亲以后,此风大盛,后遂演生所谓印度教。此则印度教化已自第三时期而入第四时期矣。印度教者,宗派复杂(后当稍详),惟大要尊礼三身,谓梵天、韦纽天及尸婆天。尊后二者之徒党尤盛。其教外借数论或吠檀多之说,内实不 重智慧,而笃信神之威权,故常盲从,不用理解,主感情,薄理性,大类基督教之所谓信仰。此乃逐时风而大变,是为笃信说。承继瑜珈,密教大盛,悉檀记字,因字字而达心性之源;身分焦膈,因部部而合天地分位。如翁(Arnn)声于神为尸婆,于身为前额。郎(Lam)声于神为大地,于身为颈骨。其持颂之繁琐,不能备举,是为秘咒说。等而下之,更有精力说。精力者,为湿婆天等之妻,用以代表天之精力。印度教学理,大都杂采六论学说,附会而成宗义,殊少新说也。加以回教侵入,混和失真(有名之混合教名塞克),遂成印度教化之最近时期。迨于现代,志士叠出,一方颇受欧西之教化,然仍多有欲改进旧风,复兴旧教,如佛教之研究,即其一端。此即印度教化又将另辟一新纪元也。

 

  • 我的微信
  • 这是我的微信扫一扫
  • weinxin
  • 我的微信公众号
  • 我的微信公众号扫一扫
  • weinxin
广告也精彩
  • 版权声明: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本站发布的内容若侵犯到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删除,我们将及时处理,于2021年12月29日11:30:52,由 发表,共 3555 字。
  • 转载请注明:印度哲学绪论 | 第一哲学家园

发表评论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