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
柏拉图还在世时,就预感到自己哲学要遭到否定的厄运。果然在他死后,他的弟子亚里干多德将这预感变成了现实。虽然身为柏拉图的弟子,但亚里士多德却不满意老师抽象的理念论。“我爱我师,但我更爱真理”。沿着这条他自己选定的道路走下去,亚里干多德终于否定、批判了柏拉图哲学中的片面性。他批判柏拉图道:“说实体和那些以它为实体的东西会彼此对立,这似乎也是不可能的。理念既然是事物的实体,怎么能够独立存在呢?”因此在批判了柏拉图的基础上,亚里干多德建立起了自己的哲学体系和社会历史观。
亚里士多德认为,只有具体性的事物才是真正的实体性的存在(亚叫第一实体)而这个具体事物本身就包括着理念、共相(亚叫第二实体),理念、共相不能脱离具体事物,否则它就不是个实体性的存在。如黑格尔所说:“亚里士多德用业反对柏拉图的理念的理由很多,他发现这个原理是不能令人满意的,(亚里士多德也提出了共相、目的、但主要还是个体化的原理。)在柏拉图的理念里面,不能找到活地动性,现实性;说现实的东西‘分有’理念,只是一句空洞的话,一种诗的比喻。有多少事物,就有多少规定性”。亚里士多德确实看到了普遍离不开特殊而存在。这是他思想中的辩正法所在。
但是我们还不能不看到亚里士多德哲学中的唯心主义形而上学。在亚里士多德看来,任何事物都是由质料和形式组成的。质料是组成具体事物的物质成份、因素。而形式则是指其所包含的“共相”、“理念”。事实上,在唯物辩证法一任何事物都是一个特殊现普遍的统一体,这种统一是事物内部自身的一种客观存在。而亚里士多德,却把事物自身所包含的这种普遍给予外在,主观化了,使其成为“理念”、“共相”。不仅如此,他还片面夸大了形式的作用。亚里士多德说:“与其说质料是‘自然’,不如说形式才是‘自然’ ……”。而“自然乃以它为基本属性的东西之所以被推动或处于静止”。在这里,亚里士多德把形式看成是万事万物发展变化的动力源泉,并最后又把这一形式看成是万事万物发展变化的动力源泉,并最后又把这一形式看成是精神的“理念”、“共相”,这种在事物之外寻找精神动力的结果,最终导致出一个不动的推动者——上帝。这样,亚里干多德从试图调解唯物与唯心主义开始,结果还是以陷入唯心主义而告终。
- 我的微信
- 这是我的微信扫一扫
- 我的微信公众号
- 我的微信公众号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