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体性与信仰

  • 1
  • 84 次浏览
  • A+
所属分类:哲学论文

个体性与信仰

摘要
人从蒙昧开始就有了对自我的理解,人的存在不是固有的,而是自热给定的一面于自我创造的一面的综合。那人为什么能对自我有理解那?那
是因为人具有信仰。信仰可以对人的整个精神世界做出解释,可以给人以精神的慰藉使人有归属感。本文将借助克尔凯郭尔哲学中有个信仰的论述,来阐发有个人的个体性信仰的问题。克尔凯郭尔指出,人是在恐惧与战栗中肚子面对上的“那个个人”。人必需以有限之身去体验和感受无限的上帝,以有罪之心去赢得和感受上帝之爱,人在完成信仰之路以后才能走入上帝的天国。本文意在通过对信仰问题是解答,来说明人是怎样在信仰中完成属人的解释世界的。

关键字
克尔凯郭尔;个体性;信仰

前言
本文的主体思路是借助克尔凯郭尔的哲学思想来阐发关于个体性信仰的问题。意在理清什么的信仰,为什么要有信仰以及怎么达成信仰。即,
人是如何达成对信仰问题的认识,同时人又是如何依赖信仰来完成自己的精神世界的。人生业就是有追求的,但是人追求的是什么呢?人在自己的精神中体验到的是什么?克尔凯郭尔指出:人是独立的“那个个人”,是上帝所定的以有限的方式体验无限的信仰的综合。“就其是自我而言,他是必然;就其具有成为自我是任务而言,他又是可能。”①人追求的是信仰人帝从而获得自由。

(一) 什么是信仰
在克尔凯郭尔看来,信仰就是对上帝的信,即个体在孤独的黑暗中独面上帝时恐惧和战栗的坦白。克氏看来,根本没有是十足地道信仰问题,
只在达成信仰的可能。基督教的信仰事实上不是现成的,必须去争取体验与赢得,人并非生来就知道什么是信仰,而是通过后来在战栗中的努力与体验才知道信仰的。简单说来,信仰就是人想信上帝用荒谬的力量拯救了人类;信仰就是,愿意为之而死,从而藉之而生的精神。

(二) 为什么要有信仰
人在现实的自然中是“自我”与“非我”的二重分裂,但是人无法忍受这种割裂,因为这种割裂会使人落入对自己的否定之中,会在精神中造
成分裂。因此,人总是认为这个分裂是暂的或是不可能的。所以人在精神世界里总是要回到“来的地方”,要在信仰里找里归宿。人之为人,就是要在精神的恐惧与战栗中寻求信仰。克氏的哲学思想就是在精神里找信仰。克氏的思想只是对信仰的思考,郭尔要借助个体性信仰的实现,来达成人的世界,即基督徒的世界,至于别的他一概否定。

(三)怎样达成信仰
其实长期以来这个问题一直在困扰着那些深刻的哲学家们,说是要么放弃理性的思辨相信上帝,要么坚持理性的思辨放弃灵魂的归宿。这是一
个现实的两难选择,对曾经反复思考这个问题的人来说,能够决然地做出选择,本身就是值得敬仰的。因为,如果放弃了实证和思辨的理性,仅仅是在坚持以基督信仰为前提来说明人的存在问题是多么困难啊,那么这种选择方式与实践的勇气与其说是一种结果,不如说是一种过程,一种以生命的热火去迎接精神的归宿的过程。所以我对于克尔凯郭尔的信仰之路的尝试充满了敬畏之情,克氏以坚持不懈的努力去实践它,并以敬畏之心去完成它,实在是可贵的,正因如此他开创了哲学的新天地。

二,个体性信仰在思想中的确立
人所要真正面对的不是自然,也不是群体下的社会,而是人自身。人最真实的一面就“那个个人”,每个单独的个人都是真实的、可信的,因
为在个体思想之中有信仰的存在。但是人的思想却被群体遮去了真实的一面。所人在现实世界的群体里是没有自由的,人只有回归到个体性的思想中才可能真正获得自由。

(一)现实的人     人是生活在现实之中的,人从精神的荒漠走出来的一刹那,就知道自己是个个体性的存在,并且体验到了:人是如此软弱和渺小,以致一滴水都能淹死他,然而他却比那杀害他的东西要高尚,因为他知道他将死去,懂得宇宙比他更强大(帕斯卡尔语)。但是人是怎么知道这些的呢?是人们在群体中得出的吗?不,决不是,人之所以体会到这些,是因为,人有体性的感受,即人的思想中独特的东西——信仰。 但是现在大多数人却是在群体的笼罩下生活,他们都是现实与精神分裂下的存在,他们的思想中没有信仰、没有对上帝的敬畏,他们成为现实世界的俘虏。现实世界的人要么是有限直接给定的物质性的存在;要么是无限幻想下的虚无。为什么会这样?那是因为,没有看到人真正的存在方式“个体性”。人的最大的敌人不是自然,也不是神,而是没有意识到自已的高贵之处——人是有思想的存在。现实生活的人都生活在群体之中,那么什么是群体或者说群体是什么呢?群体就是在量上巨大而在质上却空洞的观念。群体用平移的力量去等化一切,它把个体中内在的激情和体验化作人与人之间不平等的关系。群体为了掩盖它那空虚的面目,就把人的感情与对上帝的敬畏全都抹去。它把人描述成自在的存在,认为人永远都不会有质的改变。群体就是这样把人的最真实的一面——信仰,从人的思想中给剔除了。克氏指出了,这个可悲的

事实,并且他还要唤醒人们,把人的最真实的情感——信仰归还给人自身。他要作的就是首先使个体性信仰在思想中得以确立。

(二)真实的人
从一定意义上说,克尔凯郭尔并不认为世界上只存在一个孤独的个人,并不直接否定个人以外的群体。他承认任何个体都生活在一定的自然和
社会环境之中的,并受到环境的制约,英明且无法逃脱。他的哲学之所以从个体出发并不是否定个体以外的群体,而地把个体从群体中升华出来。首先要在思想中确立人的个体性的信仰。他认为,体体才是真实的。他撇开压抑、制约个体的群体本考察人。他认为个人以外的一切存在都在非存在,它们不仅不能显露反而扼杀人性,不仅不能表现反而模糊人与上帝的联系。因此为了揭示人性及其与上帝的联系,应该要在思想中摒弃虚假的群体,应该要在思想中确立个体性及其信仰。

1独特的个体
在克尔凯郭尔看来,人都是独特的个体,都是一个与其他一切存在物不同的独特的主体,因为人是信仰上帝的存在。每一个人所面对的世界都
是他个人所体验到的世界,不同于其他人所体验的世界。换句话说,就是你有你的世界,我有我的世界。因此,只有从每一个独特的个体出发才能了解这个个体本身及其所关联的世界,才能了解真实的世界。任何一个思想家,如果在他的全思想活动中,忘记了自己是一个独特的相体,他就绝不能了解人自身。正是从这种观点出发,克尔凯郭尔认为,即使存在着客观世界,存在着客观真理,人们也无法认识。人们所认识的只能是个体性的世界,人们所掌握的真理必然是个体性之中的与情感相关联的真理。总之,作为全部哲学出发点的只能是具有独特情感的个体。克尔凯郭尔也并不否认每一个有血、有肉、有感觉的肉体性的人,人的身体使人能感知外界,人的灵魂使人具有情感、意志,一个完整的人是肉体与灵魂二者的统一。以往许多哲学家的失误就在与只注意到了人的身体和灵魂,即人所共同的东西,而忽视了人的精神,即人的个体性的情感意志,而恰恰是个体性的情感使每一个人都具有了独特的个性,使每一个人都显的真实可信了。所以当他强调要把个人当作哲学的出发点时,他所指的不是人的肉体和灵魂,而是每一个人独特的情感,也就是人的生存状态。拿人的肉体和灵魂来说,不同的人可能具有共同的特征,服从共同的规则,但是这样的人是抽象的、无个性的人。人只有作生存意义时的个体才具有独特性,才能作为哲学的出发点,才能直接面对上帝,才能在思想中确立信仰。

2个体的选择
克尔凯郭尔所说的作为生存意义上的人是摆脱了对自然、社会依赖的人,也就是说不是作为群体的一个部分的人,他指出只有这时的人才能算
是一个人,才算是一个能在思想上独立的人。他特别强调个体与群体的对立,认为群体无非是一个抽象的、虚假概念,并非真实的存在。群体外表上是庞然大物,囊括了一切人,实际上它剔除了个人的一切独特性的情感,因而它无比空虚。群体所做的实际上都得由个体去完成,离开了个体,群体就不能存在。而个体如果被当做群体的一份子,就会失去个人本来所具有的东西——个体性的情感——对上帝的信仰。这样人就会在思想中失去信仰,失去自由,从而失去个体进行选择的可能性,这样的话人就会成为非人的存在。克尔凯郭尔所说的个体性的人不是作为认识主体的人,也不是作为伦理主体的人,而是作为宗教中的人。这种人的基本特点在于有独面上帝的勇气,有相信上帝的信仰。这样的人即不受客观条件的约束,也不受理性的规则的约束,同时也不受世俗观念的影响,而仅仅按照个体信仰做出决定和进行选择。个人的每一个选择都是一种冒险,都包含着无数的牵挂,这种选择的根据就是个体性中对上帝的信仰,关于个体性信仰的思想就是实现这种冒险与牵挂。克尔凯郭尔在此所关注的并不是所作出的选择的实际内容,也不是所选择的东西,而是选择的行为本身。因为所选择的东西总是外在的,只有选择的行为本身才是作为主体的个人所独有的,才是个体性信仰在思想中确立的根据。因此,克尔凯郭尔所谓的选择实际上只是主体的一种情感活动,即纯粹的思想——个体性信仰。

 


三,个体信仰在实践中的追寻
当人在思想中确立了个体性信仰之后,人就从群体中醒来,并回到了个体之中。人就有了在实践中寻求信仰的可能了,这样的人就开始了在实
践中寻求信仰的道路。人只有在思考精神世界以后,才能开始实践中完成真正的信仰之路。克尔凯郭尔认为,人在实现信仰的道路上可能经历三个认识自己的阶段。它们也是人的存在的三个层次、境界,是人的三种不同的生活方式。对这三个阶段的论述,构成了克尔凯郭尔哲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一) 审美中对于个体信仰的扭曲
审美阶段就是现实的直接给定性,是人的自在阶段,审美的阶段是自定的、有限的物质性。审美阶段是直接的给定,是物质性肉体的人直接追
求人存在根据的阶段。所以审美阶段必将对个体性信仰进行物质性的扭曲。

1审美中个体性的误解
人在审美中对人的认识是不够清楚的,人或者是堕入现实的直接给定的物质性中(有限性),成为肉欲支配下的人;或者是进入反思性的纯超
越中(无限性),成为被精神幻想所控制的人;或者比这更糟,并没有意识到人是由有限性和无限性两个因素所组成的。这些个体性的误解原因在于,审美本身只是人肉体的存在方式。其特点是人的生活以感觉、冲动为主导,个人沉溺于感性的享乐生活中,甚至是粗野的肉欲,其中充满了混乱、腐化堕落的行为,但有时也被诗人涂上浪漫的色彩。作为肉欲的人格化的莫扎特的唐•璜可说是这种生活方式的典型。这种生活是偶的、暂时的,此时此刻的此种享乐就是一切。它既不追求确定的信念,又不遵循固定的和普遍的原则和规范。这种生活到头来必然会因不能长久满足或满足后的空虚和厌倦而使人痛苦。

2绝望是致死的疾病
人在审美中对人的误解是精神上的疾病,它的名子叫绝望。克氏指出,绝望是一种精神的疾病,自我的疾病。绝望是自身同自身相关联的综
合关系中的错误关系,是人与自我之间的失调,绝望是人为了对自我有个交代的疾病。因此,对绝望的排斥是审美对个体性信仰的最大扭曲。绝望使人自身与自身发生矛盾,人在绝望中要么不要是自我,要么要是自我。绝望中的“不要是我”是对人的有限性的否定,把人的有限性从人之中剔除掉,使人成为无限中无数可能性的非存在;绝望中的“要是自身”是对上帝所给的无限性的否定,是把上帝的无限性剔除人之外的做法,使人成为有限中的非存在;比这更遭的是根本就没有看到个体性是有限性和无限性两个因素,把人当成动物一样的存在。绝望的自我

矛盾性在审美阶段中永远也解决不了的,因为“绝望的死不断地把它自身转化为生命,绝望中的人不能死”②克氏指出,绝望是成为基督徒前最大的试炼,只有通过这个试炼才能成为基督徒。所以,如果要踏入基督教之门,唯有先透过绝望的意识,靠着悔恨、痛心与挣扎,然后才可能成为基督徒。也说是说,只有在历经绝望之后才有可能找到成为基督徒的路,此外别无他途。基督教就是引导每一个单独的绝望的人走向救赎之路的宗教,它是以绝望中的罪者为起点的,并把他们引向上帝的天国。在克氏看业,对自身的认识,就是认识自己是绝望的罪人,这样就能实现信仰。总之审美阶段的肉体的人是无法实现信仰的,因为,信仰是人灵魂中独特的东西,并不是肉体的欲望。所以,人要继续向前寻求人的信仰既而就进入了伦理阶段。

(二) 伦理中个体性信仰的初显
伦理阶段就是人从自在向自为过度的阶段,个体性在伦理阶段是以信仰的骑士方式来展现的。伦理阶段要对现实和精神割裂进行重新整合,它
是对现实世界合理解释。

1选择的绝望
伦理中首先要做的是对绝望进行选择。绝望是精神和自我中的疾病,那么逃避它就等于对自我的否定。所以人只能选择绝望,从而也就选择了
自我。选择了绝望就意味着将自己作为一个有限的必然的存在而予以选择,就是对自我的肯定与回归。伦理中对绝望的选择,就是思想中确立的个体性的选择为基础的。伦理中对绝望的选择就是对选择的选择,只有先拥有了选择本身,才能选择善恶,对绝望的选择就意味着人拥有了选择本身,人只有中选择中才能真正体验到自身。

2康德式的道德律令
伦理学接下来要作的就是给出选择的根据。人对自我(绝望)选择的根据是什么?伦理中给出答案是这样的:人选择的依据是康德式的道德绝
对命令,它源于理性上帝的三个欲设,意志自由、灵魂不朽和上帝存在。伦理学是以理性为根据建立的,理性上帝就是人的根据,上帝要为人建立一条自给的路。它的合理性就在于,使人在思想中有了对自身存在的理性根据。理性构架的是可理解的路,但是并没有关涉到未知与神秘的信仰世界,所以无法解释真实的个体的情感,从而也就无法完成信仰,并且 也打碎了道德律令本身。康德式的道德律令实质上是社会性支配下的一般的选择,人只有把自身向他人和社会转让,把个体性中不可公度的内在性变为可公度的外在性,所以这样的人不再是“那个个人”而成为了一般统摄下的人,并不是个体的人。
总之,伦理中的选择和道德律令在社会的压力下都将崩溃,所以它并不能衬现信仰,人要实现信仰就得继续向前追寻,从而就进入了宗教阶段

(三) 宗教中个体性信仰的完成
宗教阶段继承了审美和伦理阶段中人对于信仰的追寻,它是人自为阶段。宗教阶段要解决的是,人是如何实现信仰以及人是怎么在上帝面前得
到宽恕的。

1罪感与爱的意识
“只有当这种作为特殊个人的自我总 到面对上帝时,它才是个无限的自我,这是个无限的自我,这自我才在上帝面前犯罪。”③只有真正信
仰上帝时,才能具有罪感的意识,也只有具有罪感的意识,才能在信仰世界中找到个体性的存在。罪感使人必须狐独地面对上帝,只有在直面上帝时,上帝才会爱有罪的人。上帝把罪与爱一同给予了人,也就是把获救的可能性赋予了人,人只有在爱上帝与爱邻人中才能体会到基督教的罪,才会受到上帝对罪的宽恕。当人有了罪感与爱的意识以后,才真正懂得了信仰,知道了为什么要信仰上帝。

2荒谬的力量
当人成为一个信仰上帝的个体时(爱与罪的统一),上帝就依照荒谬的力量把人从罪中拯救出来,赋予人以真实性的个体性。上帝走向人或者
无限趋向有限的瞬间是绝对荒谬的,因为这是理性和逻辑无法理解的,并且理性和逻辑会在荒谬前崩溃。但是上帝去通过道成肉身的基督完成了这个荒谬的行为,基督的降世、传道和死亡的过程是荒谬的,因为这使上帝走向了每个个体的人。但是这却是真实的,上帝就这样走向了人,并且宽恕了人之罪。人从此不再为在上帝面前只是有罪这空虚而苦恼,“唯有苦闷者才得休憩,唯劳者才得食,唯把刀者才得到一撒。”④唯有信仰上帝上帝者才可获救。从以上三个阶段的追寻中,人在实践中终于找到了个体性的信仰,并完成了信仰之路。人自从在思想中确立了个体性信仰之后,就在实践中苦苦地追寻,人在走完人生三个阶段以后,才算找到了信仰,才算实现了信仰。但是,人苦苦追寻的信仰到底有多么真实?这是很难回答的,所以克氏进一步论证了信仰的真实性。


四,个体性信仰为什么是真实的
人在完成属于人的信仰世界过程时,唯一拥有的就是个体性的信仰,除此之外便一无所有,并且这种信仰是真实的,它的真实性通过孤独的个
体表现出来。信仰不是叫人去相信普遍化的客观规律,也不是让人去反思抽象化的主观概念,而是使人去相信上帝拯救了人类。信仰是个体性信仰下的,它是对荒谬、反讽和冒犯的信,只有作为这样的存在的人才能打倒理性的权威,破除世俗的羁绊;只有作为这样的人才能唤起信仰的力量和对上帝的爱。

(一) 孤独的个体
克氏指出,孤独的个体是构成信仰真实性的基本条件。孤独的个体是克氏哲学中重要的范畴,他曾说过:“假使人战死后愿有一块墓碑的话,
我只要刊上‘那个孤独者’几个字就行了⑤首先,克氏认为,只要个人在上帝面前真正意识到自己是一个罪人,并愿意悔罪,就有了成为一个真正的基督徒的可能,从而也就意识到自己的存在,达到与上帝的联系。依照克氏之见,只有在宗教意义上,人才具有真正的意义。因为,人的真实情感只有在独面上帝时,才能显现出真实性,所以,个体高于群体,个体通过其绝对的与上帝的联系来决定一切。但是,个体不能帮助他人,也不能借助他人而获得信仰,只能靠孤独地与上帝相联系而获得信仰,在上帝的眼里,在无限的存在眼里,那此曾经活着的和正在活着的千千万万的人,只是一个一个的个体。只有这样的个体,才能得到信仰,也只有在这样的个体中信仰才是真实的。其次,克氏强调孤独个体时其矛头指向了解群众,他指出,当一个人属于群众时,他不能成为自己,因为他忘却了罪感与悔悟。在宗教意义上,群众只有消极作用,它代表虚无,给人以假象,让人误以为自己是基督徒。现在基督教的弊病就在于,群体至上,一切都陷入了世俗大众之中,把人埋葬在抽象的群体的坟墓之中。如果说一个人以为自己在群体中是真实的、安全的,那么,他必将死于虚假的群体之中。

(二) 信仰的跳跃
当人意识到自己不能完满地履行道德律令,而走向无奈的绝望时,便会被驱使而跳入宗教中。克氏指出,带有罪感的信仰才是最真实的。基督
教就是以每一个孤独的罪者为起点,在他看来,对自身的认识,就是认识自己是罪人。这样人就立刻认识到自己是站在上帝面前的忏悔者,也只有当人在孤独地面对上帝时,才能完整的拥有信仰。

1黑暗中的一跃
基督教要求人对上帝的绝对服从,人只能靠在黑暗中信仰的一跃,投入上帝的怀抱才能达到这种绝对的服从。这无疑是荒谬的,因为它已经超
出了理性的原则,这就使人只能靠信仰,在上帝面前作出个人非此即彼的选择。这种选择地是严重的,一个人的未来将取决于这种选择,但是,要在上帝面前证明信仰的真实性就得冒险去选择。在克氏看来,这种选择是发自内心的,是人在激情的迸发。传统的基督教是不强调这种选择的,只是强调信仰的对象是上帝,克氏指出,信仰的对象是什么,是超出认识之外的,我们只能强调怎么去信,而不能说信仰的内容。上帝只是在追求的过程中才被发现的,我们信仰上帝的真实性在于我们追求它的激情和专一,只有带着激情才能与上帝同在。克氏还强调,在客观的未知世界中,即使站在悬崖上面,也不能失去信仰,要成为基督徒就必须献身跳入黑暗之中。

2无限的弃绝
“无限弃绝的同向信仰的最后阶段”⑥跳入黑暗之中是要付出代价的,亚伯拉罕必须牺牲以撒,克氏必须牺牲蕾琪娜。克氏认为,在顺从痛苦
的无限弃绝之后,基督徒并没有真正失去什么,因为,上帝用荒谬的力量把一切人力所不能及的奇迹又给予基督徒。并且,基督徒在无限的弃绝中还获得了信仰,“放弃所有的过往云烟以获得永恒,这种运动所要求的完全是人的勇气,不过,我确实赢得了永恒,并且无法永恒的放弃它……”⑦所以,克氏很重视无限弃绝的重要性,指出没有做出这种弃绝运动的人就没有信仰,他认为,只有在无限的弃绝中,才能领会无限的有效性,也只有到了这个阶段,才能谈得上依靠信仰的力量去把握存在。

结论
关于个体性信仰的问题实在没有一个全面和令人满意的结论,只能是开放性的探讨。克尔凯郭尔的哲学中关于个体性信仰的看法只是引导人们
把目光投向信仰。在信仰的世界里不能解决全部的问题,信仰只是人的精神世界的一部分,它只是未知与神秘的一面,人的世界里还有已知与确定的一面,所以在信仰之外还在有别的东西,即理性。但是,当一个人独自面对自己时,理性是不占上风的,支配人的是信仰。“只有基督的英雄品性才能真正敢于去成为自己,成为一个单独的个人,一个独对上帝、独自承担巨大是紧张和责任的完整特殊化的人。”⑧信仰不是别的,就是人相信上帝用荒谬的力量拯救了人类;信仰就是,愿意为之而死,从而藉之而生的精神。人只有在信仰和理性的合力打造下才能完成属于人的世界。理性是什么?它就是对现实和精神世界现实的把握;信仰是什么?它就是对现实和精神世界未来的把握。信仰的意义就是要把人带向有限中的无限,告诉人为什么人会存在。本文意在在理性之外的信仰世界里追寻人的意义世界。

引文
【1】 王平《生的抉择》商务印书馆 2000,3(1)P102

【2】克尔凯郭尔(著)张祥龙(译)《致死的疾病》中国工人出版社1997,9(1)P15【3】克尔凯郭匀(著)张祥龙(译)《致死的疾病》中

国工人出版社1997,9(1)P71
【4】克尔凯郭尔(著)一谌(译)《恐惧与战栗》华夏出版社1999,1(1)P23
【5】克尔凯郭尔(著)《祁克果的人生哲学》基督教文艺出版社1986,9(3)P4
【6】克尔凯郭尔(著)一谌(译)《恐惧与战栗》华夏出版社1999,1(1)P40
【7】克尔凯郭尔(著)一谌(译)《恐惧与战栗》华夏出版社1999,1(1)P43
【8】克尔凯郭尔(著)张祥龙(译)《致死的疾病》中国工人出版社1997,9(1)P3

参考文献

【1】 王平《生的抉择》商务印书馆 2000.3 (1)
【2】 克尔凯郭尔(著)张祥龙(译)《致死的疾病》中国工人出版社1997,9(1)
【3】 克尔凯郭尔(著)一谌(译)《恐惧与战栗》华夏出版社1999,1(1)
【4】 克尔凯郭尔(著)《祁克果的人生哲学》基督教文艺出版社1986,9(3)

 

 

 

 

 

 

 

 

 

 

直达链接
  • 我的微信
  • 这是我的微信扫一扫
  • weinxin
  • 我的微信公众号
  • 我的微信公众号扫一扫
  • weinxin
广告也精彩
  • 版权声明: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本站发布的内容若侵犯到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删除,我们将及时处理,于2012年2月25日11:40:38,由 发表,共 8758 字。
  • 转载请注明:个体性与信仰 | 第一哲学家园

发表评论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目前评论:1   其中:访客  0   博主  0

    • hao hao 0

      留言是美德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