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与经济哲学

  • A+
所属分类:西方哲学原著

马克思与经济哲学

 

马克思的经济学是经济学界三大流派之一,他的经济学中也包含着非常深刻和独特的经济哲学思想,可以说,他的经济学也就是他的经济哲学。他其实是用哲学的方式来进行经济学研究,他的哲学背景深刻地影响了他的经济学。

 

 

一、马克思的经济学的方法论起源:社会唯物主义

1、通常的理解: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哲学基础是机械唯物主义,特点:机械性,形而上学性,非历史性。

2、社会唯物主义的要点:经济学基础和社会存在。

资产阶级早期政治经济学中已经存在着一种在社会生活中肯定物质生产和客观经济关系的唯物主义方法论,它即不同于自然唯物主义和机械唯物主义,也不同于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而是一种“社会唯物主义”它才是马克思实践哲学的最初来源,而不是人们通常认为的,是辩证法和机械唯物主义。因为机械唯物主义在社会历史观上无一例外地都是历史唯心主义者,他们没有看到社会的经济生产和在此基础上结成的生产关系是社会的基础。他们还是把人和动物等同起来,把人当作抽象的、机械的存在。在早期政治学经济学家那里,观察的焦点不是英国经验论的直观自然对象和直观感性实体,而是社会生活中人的行为,甚至还包括文化、法律、和“人的本质”等无形的主观因素。马克思发现,在古典政法经济学里,已经提现出了这样的思想:主要的剥削关系是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的,是由整个生产决定的,单独的个人都面临着这些关系。

这种社会唯物主义的特色是:首先,它在经济学理论中客观地确立了在社会生活中客观存在决定意识的原则,它是一种社会经济决定论。客观经济现实的优先性几乎成了政治学的学科出发点。其他的旧唯物主义者都没有注意到社会历史中的客观现实主要不是物质实体性的存在,而是以人类活动为主体的社会生活,特别是客观存在的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

其次,早期政治经济学把物质生产作为整个社会生活的基础,并且他们或多或少地开始把研究的重心放在从社会活动中抽象出来的社会关系和动动规律上。包括物质生产和社会关系。社会关系不是看得见,模得着的实体,而是要经过思维的抽象后才能得到,证明政治经济学家已经开始超越机械唯物主义。

再次,早期政治经济学中已经显示出有限的历史性和具体性特点。这也是经济学研究中的社会历史辩证法的重要因素。

2、马克思对社会唯物主义的批判继承

在方法论上,马克思扬弃了社会唯物主义,从后者的方法上向前进,把实践活动作为人类的存在方式,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社会唯物主义还是一种唯心史观,它把物化的,固定化的生产关系永恒化,是非历史的。

马克思哲学是以历史性为重要特点的

 

 

二、马克思的经济哲学:人类实践是人类的存在方式

1、实践哲学

理解了以下概念,就能理解马克思哲学。

实践:人的类本质,自由自觉的创造活动。人和动物的差别所在:例子:蹩脚的建筑师为什么比蜜峰高明。人的主体性,人的活动是有目的、有计划的改造外界事物,这是一种对象化活动,把自己的力量投射到外界,证明自己的力量,以达到自身的自由解放。所以实践包含理想和现实的两方面,现实上,它是人的类本质,是人和动物的本质区别,从理想角度看,它是人类到达自由王国的必经之路。用哲学语言说,这是实践的至上性和至上性。

人化自然:有了人的实践,自然就已经不是纯粹的自然,而是人化自然了,马克思说,费尔巴哈在曼斯特看见一些工厂和机器,在一百年前他只能看见脚踏纺车和织布机。人的实践是现实世界的非常深刻的基础。只要它哪怕停顿一年,自然界将发生巨大的变化,人类本身将不存在。人的实践是人化自然的基础。所,在马克思那里,脱离人的实践而单独存在的自然,是没有意义的。

异化和物化:

异化的四重规定:产品、劳动、人的类本质、人和人的关系四方面的异化。

物化比异化的概念更广泛,指人成为物,失去了主体性,成为受奴役的对象,资本主义大生产追求的是无限制的、“无主体的”资本增和利润。在斯密那里,通过利己主义的个人主体活动建构起来的人类的市民社会,成为一个物化结构占统治地位的必然王国。 

共产主义的哲学意义:和作为经济发展远景目标的共产主义社会不同,共产主义是一种理想,意味着人类从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共产主义不是应当确立的状况,不是现实应当与之相适应的理想,而是消灭现存状况的现实的运动。这个运动的条件是由现有的前提产生的。马克思认为,人类的全面民展包括人的综合能力和素质的全面发展,人的全部感官的丰富和完善。

2、一般历史唯物主义(广义)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焦大不能爱上林妹妹)社会存在的本质是社会关系。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关系:(手工磨和封建生产关系,机器磨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政治体制改革)论证方式:从意识入手——集体意识——共同利益——生产方式。

3、具体的历史唯物主义(狭义):“一定的”具体生产方式。

一定的生产力发展状况下,就有一定交换和消费形式,一定的制度,一定的家庭、等级或社会组织,一句话,就会有一定的市民社会,也就会有一定的政治国家。

4、揭露意识形态假象: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直接理论目标

人变成帽子(李嘉图)帽子变成观念(黑格尔)

资产阶级意识形态表现为三大拜物教:

商品拜物教:商品表现的社会关系被掩盖。

货币拜物教:重视货币,忽视交际关系。

资本拜物教:资本家养活工人。

 

 

三、《资本论》:辩证法和劳动价值论

1、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内在逻辑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的前提:第一,实物交换为基础,假定商品交换中的供求一致,从一开始就排除掉供求关系对交换比例或交换价值的决定的影响。第二,假定劳动以外的要素都是无偿的,生产者可以无偿的采集、狞猎、砍伐、也不考虑资本、土地等要素。每三,假定生产商品的劳动都是简单劳动,或可以换算为简单劳动。这样的劳动只能是体力劳动。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分析逻辑:第一,两个不同的使用价值按照一定的比例能够交换,说明两者之中必定存在着某种等量的共通物,第二,这种共通物没有质的差别,只有量的差别,它作为交换价值,而不能

作为使用价值。每三,把劳动产品的使用价值抽去,把劳动的具体形式也抽去,只剩下无差别的抽象的人类劳动。结论是:抽象劳动是价值

的源泉。

2、辩证法是《资本论》的哲学灵魂

几条原则:1、从具体到抽象再到具体,和历史唯物主义相联系。2、历史和逻辑的统一。3、认识论、辩证法、逻辑学的三者一致。这些原则不是泛泛之论,它谈的只是《资本论》的辩证法的特色,后人把它拨高,也是不尽合理的。

 

 

四、价值论的变迁

1、价值论。按照晏智杰的看法,价值论分为:财富论(生产价值) ,价格论(交换价值),消费价值论(消费价值)

2、边际革命和主观价值论的兴起

过际分析方法,人的偏好,效用概念引入经济学,完成了一个里程碑式的变化,没有这个变化,就没有整个现代经济学。从价值论角度看,就是由客观价值论变为主观价值论。

3、客观价值论的不足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论属于客观价值论。

A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和市场价格论是反映不同历史条件和发展阶段的理论,资本主义是以市场价格为基础的生产方式,它早已越过了以价值为交换基础的阶段,劳动价值论是以原始阶段的交换规律为基础去解释发展了交换规律,这就是马克思经济学体系的一个内在矛盾,也是这种经济学必然得出激进结论的根源。

B价格调节和价值调节的最根本区别就是价值源泉的一元化和价格源泉的多元化、使用价值的要素多元论和商品价值的要素一元论的关系。

C客观价值论预设了现象和本质的二分,认为现象背后一定有一个不变的本质。

D主观价值论集中讨论价格的决定和变动的另一个意义在于,它表现了个体的不同偏好、欲望、需要等等主观要求。在马克思的唯物史观中,人的需要是历史和实践的前提,主观性一旦上升为客观性,个体的地位就有丧失的危险。客观价值论的这个问题,必须由主观价值论来加以补充。

总的来说,客观的劳动价值论变为主观价值论、生产要素价值论、价格论,

 

 

 

思考题:

1、如何理解马克思的经济学和哲学的关系?

2、如何看待马史思劳动价值论和生产要素价值论的关系?

3、请叙述“边际革命”在经济学理论发展史上的意义。

4、你喜欢哪种价值论,觉得哪种价值论更能够解释当代的市场经济“论述理由。

参考书目:

张一兵《加到马克思》,江苏人民,1999

晏智杰《劳动价值学说新探》,北大出版社,2001

茅于轼《谁妨碍了我们致富》

  • 我的微信
  • 这是我的微信扫一扫
  • weinxin
  • 我的微信公众号
  • 我的微信公众号扫一扫
  • weinxin
广告也精彩
  • 版权声明: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本站发布的内容若侵犯到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删除,我们将及时处理,于2012年3月15日09:01:32,由 发表,共 3348 字。
  • 转载请注明:马克思与经济哲学 | 第一哲学家园

发表评论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