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
经济哲学之:知识和信息也是经济
知识和信息是重要的生产要素。知识和信息在以前的古典经济哲学中和上世纪初期的经济学中都没有得到重视。现在,信息社会或信息经济已经来临,我们必须对以前的经济理论重新审视,重新改写。信息和知识的重要性以前没有被人重视,但并不意味着以前它们就不重要,只是没有进入经济学的视野之中。
1、马克思经济哲学的劳动价值论主张物化劳动并不创造价值,只有活劳动才能成上是不一样的,技术密集型商品的高附加值来自于技术,知识和信息,创造价值。知识和信息并不属于活劳动的范围。在当代社会中,它们在价值构成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知识和技术含量高的物品具有高附加值,可以定很高的价格,但他们的劳动的成本可能很低,这样就使生产者获得更高利润。劳动密集型商品和技术密集型商品在价格上可能差别不大,但按马克的理论,在价值构在马克思理论中,它们是不创造价值的。但在生产要素的角度上看,知识和信息的重要性是非常明显的。它们已经成为经济学中的重要变量。
2、人所具有的知识和信息决定了他的行为方式。经济学是研究人类理性行为的学科。人的理性行为受自己的经验和知识的制约。具有不同知识的人。他的的效胩函数和无差异曲线都不同(风险中性、规避、偏好?),他们的行为方式也有相应的区别。(矿难、农民进城,易子而食)
3、获得知识和信息的成本:
第一、人力资本
对教育的投资产生了人力资本human capital 。人力资本的开发是由正规学校学习、在职培训以及父母在时间和金钱上对孩子的许多其他投资来完成的。美国在人力资本上进行了相当大的投资,人力资本比实物资本更为重要。所有资本中有三分之二到四分之三是人为资本。一国的产出不仅取决于人们工作时间的多少,而且取决于这些工作时间的生产率的高低,决定工人生产率和工资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教育。舒尔茨是人力资本研究的先驱,他发现,在美国经济中,人力资本收益比物质资本的收益大的多,教育投资的扩大比其他投资快。人力资本有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和企业家才能。(扩招怎么能够扩大内需?)
第二,信息的搜寻成本
搜寻信息的成本(时间、金钱)可能太高而使搜寻成为不可能。知道到哪里去搜寻,也是一种能力,中央计划经济的拥护者忽视了高昂的搜寻成本。(买的没有卖的精)
第三、知识的不完全性质(汪丁丁)
(1)、知识的互补性和互替性(替代和互补性),有可以互相替代的知识,如果满足以下条件:一、两种知识各自独立的运用都可以实现主体的目标,二、它们的同时运用没有更大收益,三、它污染获得或运用是有代价的,四、它们的运用在技术上互相排拆(五线谱和简谱)
知识的互补性:(初等数学和高等数学之间,两种语言之间)知识的互补性分为两种形式:一、同一类型知识片段之间沿时间的互补性(时间互补性),知识进步具有连续性,知识的积累过程是连续的,老的知识需要更新。这种互补性就是经验过的事件和将要经验的事性之间的互补性(当然也用替代性)。二、不同类型知识或不同知识传统之间在空间上的互补性(空间互补性)。比如学习外语,为了某种潜在利润,人突破自己的语言传统,冒险进入另一个语言传统,这处潜在利润就来自于两个语言传统之间的知识互补性所可能带来的好处。
人类知识的互补性在知识运用中占据了主导地位时,生产过程就显现为收益递增,同一知识传统内部各个部分也会表现出互替性,由运用知识而发生的物质生产过程就表现为收益递减。分工和专业化导致收益递增,庞巴维克认为,专业化伴随着资本品的积累,而资本品的技术特征是使用迂回的而不是直接的方式去改变生产要素的形态。贝克尔认为,人力资本也是一种资本品,一切形式的资本都是知识积累和储存的方式。知识以一种特殊方式固化在事先设计好的资本中,从而节约了生产中单位产品所消耗的活劳动,产生了收益递增。
(2)、技术知识和制度知识。的产性知识分为两种,第一,关于生产技术的知识(技术知识)、第二、关于如何协调参与生产的人的知识(制度知识)。技术知识通过分工和专业化获得,是私人的,制度知识是公共的,是文化和传统。哈那克所说的知识的分工主要是技术知识的分工。知识从交流的角度分为三类:一,不可交流的知识,二、可以交流但经济上不适合交流的知识,三、可以交流且经济上适合交流的知识。
(3)、分工不可避免地造成技术知识的不对称分布和由此而来的交易费用,所以才产生了获取和积累制度知识的必要性。人们从传统中学习知识,并且在他们习得的知识结构的基础上达成他们选择的均衡。制度知识是关于如何协调分工的知识,必须是所有参与分工的人所共同掌握的知识。它往往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降低交易成本的关键在于制度知识的获取和积累。这种制度知识是潜在的。“秋菊打官司”描述的就是公开的法律知识和潜在的制度知识相冲突的例子。人情初会的动作规则就是一种制度知识。它和成文制度不同,但往往比前者更重要。因为它的运行范围更广泛,方式更具体。
- 我的微信
- 这是我的微信扫一扫
- 我的微信公众号
- 我的微信公众号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