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
经济哲学之:分工也是一种经济形式
在传统的哲学中,没有分工的概念,分工是一个标准的经济学概念,为什么在经济学课程中要讨论它呢?因为分工在经济学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分工概念的重要性正在不断增长之中。这种重要性来自于下面要谈到的理论家们:马克思、斯密、杨格、杨小凯,等等。分工成了经济学的本质性的重要概念,它有资格作为经济哲学的研究对象,来加以讨论。
一、分工和专业化的意义
分工的好处:一,各种投入品的专业化所产生的规模经济,而专业化的意义就是专门知识的获取、积累和使用。一个人在不同程度上相信他已经知道了的事情的总和,是他拥有的主观的知识。二,多样化。每人虽然只生产一种产品,但人们生产不同的产品,生产结构互不相同,形成了多样化。分工意味着专业化和多样化同时发展,特别是对于生产信息的高级专业而言,专业化和多样化的并存尤其显著。
人类通过分工来节约时间和精力。随着分工程度的发展,经济才能发展。人类作为整体消耗在每一件具体工作上的时间大大的节约了,一个人通过交换,为许多人提供同一个“手段”,因此他必须是专家。随着专业知识的增长,他的劳动时间就越来越节省。所以分工和专业化是相连的。理性的人们通过分工增加财富的条件是:一,分工造成的规模经济的好处必须适当地分配到每个参与了分工的人。二,由大范围交换关系产生的不确定性必须能够被规模经济的好处抵偿。(批发价格和零售价格之差必须足够大,否则不能抵偿不确定性的损失)
分工发达后,每人都是消费别人的产品,消费者对生产的直接控制权完全没有了,他甚至不知道产品是怎样生产出来的。但是只要有发达的市场,消费者可以通过利用自由进入造成的生产者之间的竞争来控制生产者,这种控制是通过对不同生产者的产品价格和质量的反应来间接实现的。由于分工发展扩大了市场,加剧了不同产品之间的竞争和不同人之间对某一职业的竞争,所以消费者通过市场对生产者降低成本提高质量的压力比自给自足时消费者直接控制生产时还要大。所以,消费和生产的分离不是削弱而是加强了消费者对生产的控制。同样道理只要有发达的股票市场,所有权和管理权的分离不但不会削弱反而会加强私人财产权对管理的间接控制。小股东虽然不能影响对经理的任用,但他可能通过自由买卖股票,影响股票价格,形成对经理的强大控制能力。(用于股票和用脚投票)
二、 各派分工理论
1、斯密论分工“斯密认为,分工主要是由于人类交易的天性。一国的财富取决于一国劳动力的素质和技巧的熟练程度,而劳动生产力的最大改善,大部分看来是劳动分工的结果。分工使个人成为相互独立的经济要素和自成一体的决策单元,个人之间的经济关系,主要是通过契约、交换和买卖进行。在私有经济的前提下,分式以私人财产关系为转移,并和它保持一致。
分工的好处在于:第一,劳动者的技巧因专业化而进步。第二,由一种工作转移到另一种工作,通常需要损失不少时间,有了分工,就可以免除这种损失,第三,许多简化劳动和缩减劳动的机械的发明,使一个人能够作许多人的工作。
他认为分工水平由市场规模决定,市场规模由运输效率决定,资本是在间接生产部门发展分工的工具。他提出了一个观点:人与人之间的生产力差别不是分工的原因,而是分工的后果。工业和农业生产率的差别来自工业中的分工比农业中发展的快。所以农业必须从工业进口机器来间接进口分工以改进效率。
2、马克思论分工:马克思认为,分工和私有制、异化现象是联系在一起的。资本主义和产方式造成了固定化的分工,使全面的、完善的人成了片面的、异化了的人。这里的分工的概念是从异化理论的角度来谈的,是一种哲学的批判概念,和经济学中所谈的分工,具有不同的内涵和结论。从经济学的角看来,分工是不可能消除的。而恰恰是由于分工的深化,经济才能发展。
3、杨格论分工:分工生产专业化,专业化产生收益递增效应(单位产品成本随着劳动专业化程度的提高而下降)。平均成本的下降意味着收入购买力的上升,后者产生收入效应使需求上升。杨格的结论是:分工受市场广度的限制,同时,分工又扩展了市场广度。通过这样的“分工——市场”的循环,就产生了经济增长。
要点:(1),生产率和劳动分工的关系是经济学的核心问题,技术进步不应该是外生的,而应该是这个关系演进的结果。递增报酬是这个关系的最基本特点。劳动分工加深的表现是:卷入市场的产品种类的增加,市场一体化程度的提高,新企业的出现,生产率的提高,市场的扩大,收入的增加,人均资本的增加等。新古典经济学假定生产函数没有递增报酬,所以不能解释为什么生产组织从自给自足发展到越来越高的分工水平。杨格的思想核心是经济结构的演进和规模报酬。
(2)、他认为,经济增长虽重要的理论基础应该是劳动分工的演进。技术进步只是表面现象。经济发展过程是在初始生产要素和最终消费者之间插入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的生产工具、半成品、知识的专业生产部门,使分工越来越细,人们越来越依赖购买生产工具、半成品,从表面上看,这表现为人均资本的增加。所以,人均资本的增加意味着投入的增加,技术的进步,生产组织方式的演进,分工的发展,由于分工中,消费先于生产,所以发展分工需要投资,因此,投资不但是购买先进的机器,而且是创造发达的分工组织结构。例如,即使大家没有任何先进技术,但只要有一笔钱养着一批不生产消费的人,让他们专门从事某种技术或设备的研究,这种投资就会通过研究所属分工组织而创造出高生产率的技术。生产率增加,则人均收入增加,导致储蓄增加,和人均资本增加。(管理的重要性)
舒尔茨推进了杨格的理论,认为经济增长源自劳动分工和递增报酬。专门的企业家、教育,特别是专门的科研是分工的最重要方面。他强调分工的好处是在加速知识积累方面,而不只是与物资、设备使用的规模经济有关。
4、杨小凯的新兴古典经济学:杨小凯把分工理论数学化、体系化,用分工理论解释几乎所有经济现象。创立了新兴古典经济学派。他认为,每个人既是生产者又是消费者,存在着专业化效益和交易费用。专业化效益不同于规模经济,后者只是简单地把劳动放在一起产生的,而前者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社会互补性,它是由分产生的。分工和交易费用的关系:每个人作为消费者喜好多样化的消费,而作为生产者喜欢专业化生产。这就产生了一个冲突。因此,当交易效率低下时,分工的好被交易费用抵消,人产会选择低分工水平,当交易效率提高时,分工的好处大于交易费用,市场的均衡分工水平上升,引起市场容量扩大,生产集中程度、市场一体化程度和每一个人的专业化水平上升。
三、分工的经济哲学内涵
现代经济学所说的分工,是市场经济得发民展的原初动力之一。对分工的作用的强调,是和对个体地位和作用的强调分不开的,经济上的个体的意义和我们通常从哲学角度理解的有所不同。有分工才有交换,如果经济是自给自足的,不需要交换,经济也就无从发展,正因为有了分工,有了交换,经济才能从一家一户的小规模发展为社会化的大生产。现代经济学是从个体出发,以个体为本位的。这一方面体现了现代哲学所要求的主体性,另一方面也体现了社会的组成和运作机制,是由无数的个体分工协作而成。(读物:《铅笔传奇》,见柯武刚等:《制度经济学》)我们在哲学上总是强调主体性,但由于哲学“不食人间烟火”的特性,它对主体性的强调总是落不到实处。只有深入到经济行为中,我们才能体会到主体性和个体性的意义和价值,及其具体的来源和表现。恰恰因为有了经济行为,人们才能表现出主体性和个体性。人和人的交往的基础正是经济交往。这就是马克思的交往哲学所真正揭示出的理论意义。马克思虽然不是现代的经济学家,但在这一点上,他和现代经济学是相通的。
分工同样反映了人类实践的有限性,它和知识与信息的不完全性紧密联系在一起。正因为不可能有全知全能的人物出现,人的精力和才能有限,所经分工才是必要的。
分工带来的问题
1、在未来社会分工可能取消吗?请论证你的观点。
2、在分工发达的今天,“通才”有可能实现吗?假设你是研究经济学的专家,了解其他学科的知识有必要吗?有什么好处和问题?请说明理由。
3、马克思认为固定化的分工反映了人的本质在资本主义生产中变得片面化了,是人的异化的表现形式,所以人在未来的完善状态下,固定化分工必须被扬弃:你是否同意这种观点?请阐述你的理由。
4、现代社会知识爆炸,以至于没有百科全书式的人物出现了。基至就某个学科内部的各个分支的研究者,对其他分支也不了解,这种现象是正常的么?它有没有合理性?如果有,是什么?
参考书目
汪丁丁:《在经济学和哲学之间》,中国社科出版社,1996
杨小凯:《当代经济学与中国经济》,中国社科出版社,1997
柯武刚:《制度经济学》,商务,2001
- 我的微信
- 这是我的微信扫一扫
- 我的微信公众号
- 我的微信公众号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