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研究的心理准备

  • A+
所属分类:哲学论文

国学研究的心理准备

 


写在题头:对于国学我始终抱有谦虚而又谨慎的态度,因为我始终认为:没有深厚的古代文化底蕴是不能通晓国学的。现在的国学已经不能像以前一样辉煌了,这是我们中国文化的一个遗憾。偶然的机会看到了李承贵老师的文章,觉 得说的很透彻,所以节选一段以供鉴赏。 

 


稍加留心便可发现,情感与理智的纠葛、守旧与革新的焦虑、批判与弘扬的冲突等心态,一直程度不同地左右、影响着国学研究实践,致使国学研究情绪化、偏执化;这在向我们警示:国学研究可能有个心理准备的问题;而客观心、包容心、同情心、批评心、求善心正是主体在国学研究实践中所应具备的五种心理,姑称之为五心

 

一、客观心。所谓客观心,即要求不将个人的好恶、情绪带进国学研究中,对国学保持一种公正无私的心态。在国学研究中,有些人一谈到国学就顶礼膜拜,在性质上,认为国学是人类历史上最优秀、最先进的学术思想文化,不能有任何的批评和否定;在作用上,把国学看成是民族的唯一希望,不能复兴国学,国家就不能复兴,民族就会灭亡,将国学提到一个不适当的高度。另一些人则是完全相反,谈到国学就嗤之以鼻,在性质上,将国学视为落后、保守的思想学说,应该彻底批判和否定;在作用上,将国学视为愚民思想、欺骗术,将中国历史上的任何错误、社会发展遭遇的任何困境,都归咎于国学,国学是罪魁祸首。可以想见,国学研究主体如有这两种心态积郁胸中,如何正确见得国学之优?又如何正确见得国学之劣?因此,对于国学研究者言,需要拥有一种健康的心理化解这种偏私之心、意气之情,这种心理就是客观心客观心之于国学,就是以公正之心、学术之心、科学之心对待国学,去情感化、情绪化、意气化。这是国学研究者应具备的基本心理之一。

 

 

二、包容心。所谓包容心,即要求不狭隘地、片面地、尖刻地对待国学,对国学应保持一种宽容、全面、友善的心态。此包容心完全因国学特性而生。因为第一,国学内容丰富而庞杂,而所有国学内容都具有自身的规定性,这种规定性意味着所有国学内容需要来自研究者的尊重;第二,国学价值难以确定,就静止的角度看,国学价值结构复杂,具有多层、多维、多性等特点,就动态的角度看,国学价值的隐显随时空的变化而变化,具有时空的不确定性;第三,国学是千百年来积累下来的宝贵的思想文化资源,其中含有各种各样的为人类所需要的经验智慧,待之以包容心乃是人对自我创造力的一种肯定。然而,在以往的国学研究实践中,有些人简单地将国学一分为二,而失国学内容之多样性;有些人粗暴地将国学肢解为精华糟粕,而失国学价值之多元性;有些人无情地判国学为杂草垃圾,而失国学思想之尊严性。可以想见,如果国学研究者心中为这些观念所占据,怎么可能见得国学价值的多元性?怎么可能见得国学价值的多变性?怎么可能长期拥有丰富的国学遗产?因此,对于国学研究者而言,需要拥有一种健康的心理化解这种狭隘之心,这种心理就是包容心包容心之于国学,就是以宽容之心、全面之心、友善之心对待国学,去狭隘化、片面化、尖刻化。这是国学研究者应具备的基本心理之二。

 

三、同情心。所谓同情心,即要求不抽象地、超历史地对待国学,对国学应保持一种具体的、历史的心态。国学及其作用都是特定时空条件下的产物,在通常情况下,国学只能做它力所能及的事情;而且,国学作为一种学术思想文化体系,它在历史上所发生的各种作用(包括消极的和积极的),都是特定时空条件使然。这就是说,对于国学在历史上所扮演过的各种角色,我们都应该具体地、历史地去认识、理解和评判。然而,在以往的国学研究实践中,有些人揭露国学服务封建宗法社会的劣迹,有些人批评国学缺乏现代民主思想,有些人指责国学根本没有与现代社会契合的能力……这些观念本质上都是反历史的、抽象的、不近人情的。在宗法社会里提出的学术思想,其主要服务对象只能是与它同时代社会实体,不能因为它服务同时代社会实体而指其为腐朽落后;也不能因为国学中没有现代民主理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断言国学缺乏与现代社会适应的可能性。换言之,我们应该具体地认识国学的能力,应该历史地理解国学的作用,而且要将这种认知加以情感上认同,所谓事亡如事存(《中庸》),这种心理就同情心同情心之于国学,就是以具体之心、历史之心对待国学,去抽象化、超历史化。这是国学研究者应具备的心理之三。

 

 

四、批评心。所谓批评心,即要求不乡愿地褒扬、赞美、维护国学,对国学应持有揭丑、检讨、批判之心。我们说对国学应有同情之心,不是说容忍国学的缺点,正确的同情心应表现为对国学缺点的揭露、批判,表现为对国学思想智慧的完善。因而批评心之于国学显得尤为重要。如上所言,国学是固有的学术思想文化,也就是说,国学是各个时代思想文化的累积,是无数先贤的贡献,是不同时代人民的创造,因而国学具有时代的局限性、空间的限制性。这种时空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就是国学自身存在这样那样的缺点或不足,即国学既不可能是全善的,也不可能是恒善的,更不可能是无处不善的。然而,在以往的国学研究实践中,有些人将国学当着神来供奉,不允许揭露国学的短处,不允许批评国学的害处,不允许对国学有消极方向的解释,即便明明是短处、害处,还要曲为解释而使之成为合理,如此一味地歌颂国学、宣传国学、护卫国学,使国学研究成为一种优质商品的展览、宣传活动。但是,这种观念对于国学研究是极为不利的。因为它无助于国学缺点、局限的发现,也就无助于国学的丰富和发展。因此,确立揭丑之心、检讨之心、批判之心,对于国学研究者而言,是非常重要的。正如成仿吾所说:凡研究一件东西,我们能常持批评的态度,才能得到真确的结果,若不能保持批评的态度,则必转为所惑。古来多少国学家所以把他们绝大的努力空费了,便是因为他们欠少批评的精神。终于为对象所迷乱而不知所择的缘故。”[2]这种心理就是批评心。这是国学研究者应具备的心理之四。

 

 

五、求善心。所谓求善心,即要求不要消极地、负面地、罪恶地对待国学,对国学应保持一种积极的、健康的、向善的心态。为什么对国学要有求善之心?我们知道,国学是先民创造的思想文化,其主体内容无疑是积极的有价值的,我们仍然被这种思想文化所滋润,即便现在丧失了某些价值,也不能否定它的历史价值,因而要怀着感恩的心去对待国学;其次,在这样的基础上,应该从健康的、积极的、正面的角度去阅读国学、理解国学;其三,应努力发掘国学中的的因素,现代人研究国学的主要任务应该是将国学中的积极因素发掘出来;第四,应从的角度去丰富发展国学,通过自己的研究使国学朝积极的方面得以充实和发展。然而,在以往的国学研究实践中,有些人所见到的国学只有消极的、丑陋的、有害的面相,只是漆黑一团;有些人,则乐于从消极的、阴暗的角度去研读国学、评判国学,将国学贬得一无是处;更滑稽更过分的是,有些人喜好将国学的消极面放大,进而大肆攻击。无疑,这些观念和行为只会给国学研究以负面影响,进而对国学自身造成伤害。因此,确立积极的、健康的、向善的心态,对于国学研究者而言是极为重要的。这种心理就是求善心。这是国学研究者应具备的心理之五。

 

 

概言之,客观心就是要求研究者对国学持一种客观无偏之心,以去弃主观偏执;包容心就是要求研究者对国学持一种宽容友善之心,以去弃狭隘意气;同情心就是要求研究者对国学持一种具体历史之心,以去弃抽象臆测;批评心就是要求国学研究者对国学持一种检讨批判之心,以去弃护短暧昧;求善心就是要求国学研究者对国学持一种积极向善之心,以去弃消极负面。这就是展开国学研究所应具备的五种心理。

 

            

  节选自:《国学研究的三大课题——心理准备、方法意识与评估规则》

 作者:李承贵

  网址:https://wenku.baidu.com/view/87ce98d180eb6294dd886cda.html

  • 我的微信
  • 这是我的微信扫一扫
  • weinxin
  • 我的微信公众号
  • 我的微信公众号扫一扫
  • weinxin
广告也精彩
  • 版权声明: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本站发布的内容若侵犯到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删除,我们将及时处理,于2012年4月10日09:20:30,由 发表,共 3243 字。
  • 转载请注明:国学研究的心理准备 | 第一哲学家园

发表评论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