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
自然人的自我保全和怜悯是哲学原则吗?
自我保全和怜悯是哲学原则吗?对于这个问题,十八世纪的启蒙思想家卢梭(1712-1778)给予的回答。让·雅克·卢梭出生在日内瓦的一个信仰新教的小资产阶级家庭里。他的一生经历坎坷,在社会的底层中挣扎度日,生活异党复杂艰辛,这激起了他对现存社会的强烈仇恨和对劳动人民深切同情。他的社会历史观集中反映在他的《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社会契约论》、《爱弥尔》这些著作中。
1、从抽象的人到自然人。卢梭和其它早期启蒙思想家一样,在社会领域仍把“自然法”理论作为自己的出发点。他沿用了唯理论公式,声称要认识人类社会的发展,要寻找人类社会不平等的起源,必须要以认识“自然人”要先决条件,而这一“自然人”身上一开始固有的一切,是同后来“因时间的推移和事物更替而使他人的原来体质发生的一切变化区别开来。只有从最初的本性和自然状态来认识人,才可能理解最适合人的素质的自然规律,才可能真正理解人类社会和政治组织的基础以及产生不平等的原因”。
2、自然人的原则。卢梭认为“在自然人的心灵上,有两个先于理性而存在的原则,自我保全和怜悯。自然法的一切准则都是从这两个基本原则产生的”。接着卢梭开始描绘了处在自然状态下的野蛮人的生活。没有语言,只靠自然的恩赐为生。原始人没有预见性和好奇心,理性受到束缚。他们没有固定住所和家庭。所以,这时的野蛮人的本性无所谓善、恶,他们没有道德关系和道德义务,更无道德观念,这种自然状态下的人一代一代毫无进益地繁衍下去,每一代都从同样的起点开始。许多世纪都在原始时代的极其粗野的状态中度过的人类已经很老了,人却仍然是一个幼儿。
3、对历史中自然人的思考。人类在本质上,具有趋向完善的能力,然而,这种能力在借助于许多外部原因的偶然性会合“之后,便改变了野蛮人世间的生活。人的理性由于情感的活动,而得以民展。情感本身以我们的需要为转移,而需要则是由周围的自然和外界引起的。卢梭指出,饥饿永远是人活动的基本动因。干旱、欠收、土壤和气候的特征,总是影响这种活动的方式。随着人数的增加,觅食的困难也增加了。这些困难迫使人们支寻找获得食物的新方法。在临水的地方,人们发明了钓钩而成为渔民,在森林地带,人们制作了弓箭而变成了猎人。某种侥幸的机会使他们学会了火。在走向胜利的道路上,取得了这些最初胜利的同时,人的观察能力也随之提高。人们的抽象思维能力得到发展,思考和预见性产生了,在生活中,人们逐渐意识到联合的必要,于是部落联盟便比较牢固地建立起来。随之语言产生了,这为以后更大地进步奠定了基础。人的臂力越发达,经济活动就开展的越快。人们发明了工具——石斧,建造了第一批住所,开始了定居的生活,只有到这个时候,才出现了稳固的家庭和私有制的最初萌芽。每个家庭就是一个自由、紧密团结的小社会。最初的民族,在共同的风俗,习惯的基础上形成了。以后又由于减轻人们劳动的新工具的发明,第一次有可能享受一些闲暇。于是在人们需要的前提下,最初的艺术——歌唱、舞蹈被创造出来。这时人与人之间、体力与智力上的差别变得越来越明显,这是走向不平等的第一步。这是一个没有法律的时期。卢梭认为这是人类最持久最幸福的时期。如果说自然状态是人类童年,那么这个时期可以叫做人类的青年。后来的一切进步,只是表面上走向个人完善化,而实际上走向人类的没落。
- 我的微信
- 这是我的微信扫一扫
- 我的微信公众号
- 我的微信公众号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