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
最后的反叛弗尔巴哈哲学小说
路德维希·弗尔巴哈(1804-1872)是十九世纪德国杰出的唯物主义哲学家和无神论论者,是德国古典哲学的最后一位代表人物。
弗尔巴哈于1804年7月28日诞生在巴伐利亚州兰得体特城的一个法律世家。祖辈两代都是律。他的交亲是一位受人尊敬的在德国和欧洲的学术界负有盛名的刑法学家。弗尔巴哈的少年时代是在动荡不安的社会中渡过的。他很小就受到家庭的宗教教育,小学又就读于慕尼黑和班堡的教会小学。1817年进入安斯巴哈文科中学,在这里受宗教课教师的影响颇深。1823年秋。弗尔巴哈进入海德堡大学神学系。在大学弗尔巴哈学习勤奋、刻苦。由于偶然的原因,弗尔巴哈了解了黑格尔哲学,并因对其极感兴趣,便于1824年春转学到柏林大学。柏林大学,揭开了弗尔巴哈的一个新天地。他为黑格尔思想的广博和深邃所倾倒,对神学发生了怀疑。他说:“我在漫不经心和悬而未决的情况下踏进柏林大学。我已经感到哲学和神学在我心中总是统一不起来”。经过激列的思想博斗弗尔巴哈终于明白:“神学不是我所需要的,而哲学则是我所需要的”。于是在1825年4月11日由神学系转入哲学系。在柏林大学期间。弗尔巴哈如饥似渴的学习黑格尔哲学。他感到,是黑格尔哲学使他意识到自己和世界。他把黑格尔看做是自己思想上的“第二个父亲”。然而,弗尔巴哈一开始就不是黑格尔的终实信徒。他选择哲学有着自己的更高目标——寻求大自然奥妙,为自己创造一个全新的王国。而建立这个新的王国,弗尔巴哈认为大自然与人是应“深深铭刻在心中”的“贯串一切、穷究根底”的思想。1826年弗尔巴哈因家庭困难转学到爱兰根大学。这时他已对黑格尔哲学的“空洞”、“晦涩”产生了不满。1826年6月弗尔巴哈大学毕业。并通过毕业论文答辩。1829年冬,开始在爱兰根大学担任讲师。在这里,弗尔巴哈一方面教学,一方面继续沿着自己开辟的自然与人的道路前进。并开始形成自己的思想。1830年他匿名出版了第一部著作《论死与不朽》。这是一部同传统基督教决裂的著作。这部著作在社会上引起烈的反响,尤其触痛了封建神学卫道士的当局。由于宗教人士纷纷谴责,书被当局宣布为禁书并加以没收。这部著作给弗尔巴哈的终生带来了厄运。1831年他被迫离开爱尔兰根大学,去法兰克福一怕中学任教,以后经他一再努力,却再也没有机会重回大学的讲坛。在遭受反动势力残酷迫害的同时,令弗尔巴哈感到欣慰的是,结识了一位能理解自己的姑娘贝尔塔·列夫。经过一段热恋之后,两人于1837年11月12日结婚,成了终生伴侣。结婚以后,弗尔巴哈随同妻子来到了弗兰根中部纽伦吉亚的布鲁克堡定居。在这偏辟的乡间弗尔巴哈仍然孜孜改不倦从事学术研究。并发表了大量的论著。这些论著主要有:《黑格尔哲学批判》(1839)、《基督教的本质》(1841)、《关于哲学改造的临时纲要》(1842)、《未来哲学原理》(1843)、《宗教的本质》(1845)、(从人本学观点论不死的问题)(1846)等。弗尔巴哈的确些著作在当时影向极大,成为打碎旧的思想锁链,促使人的思想家解放的锐利思想武器。这正如恩格斯回忆当时情景时所说的“那时大家都很兴奋:我们一时都成为弗尔巴哈派了”。应该肯定,弗尔巴哈的泛神论和唯物论思想为1848年资产阶级革命作了直接理论准备。
但是,由于弗尔巴哈哲学的局限性,他的影响随着“1848”年革命的到来,而逐渐销声匿迹。1848年革命毫不客气地把任何哲学都撇在一旁,正如弗尔巴哈把他的黑格尔撇在一旁一样。这样一来,弗尔巴哈本人也被挤到后台去了“。1859年他妻子在布鲁克堡附近的雷享堡小镇,在那里过着十分贫困的生活。这时弗尔巴哈侧重伦理学的研究,主要著作有:《论唯灵主义和唯物主义》、《幸福论》等,但这些著作的影响已不是很大了。弗尔巴哈的晚年开始研读资本论,并在1870年参加德国社会民主党。但因身体衰弱、多病。于1872年9月13日逝世。15日弗尔巴哈的遗体被安葬在纽人伦堡的约翰公墓。这一天,几千名来自人国各地的工人带着红旗参加了送葬。社会民主党派出了代表。并以国际工人协会的名义在葬礼上致悼词,马克思、倍倍尔、李卜克内西等人都送了花圈。
弗尔巴哈的一生是哲学家的一生,按他的话来说:“我的第一个思想是上帝。第二个是理性,第三个也是最后一个是人”。所以,他作为资产阶级激进民主派的思想代表,对当时占统治地位的宗教和思辩唯心主义勇敢地进行了揭露和秕判。在这场大无畏的斗争中,弗尔巴哈建立起了他的人本主义的唯物论哲学,使唯物论重新恢复了应有的权威。弗尔巴哈的人本学唯物论是旧唯物主义的最高形态,它同黑格尔辩证法一起,成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弗尔巴哈对人类思想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在哲学史上具有不可磨灭的地位和功绩。
- 我的微信
- 这是我的微信扫一扫
- 我的微信公众号
- 我的微信公众号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