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传关于实存的理论

  • A+
所属分类:西方哲学原著

易传关于实存的理论

在《周易》的《系辞》中,我们看到了两个基本概念的出现,它们描画了人类所体验到的终极实存的特征。两个基本概念分别是“太极”和“道”。二者都产生于人类对自然界中万物的形成以及转化(被称为“变易”或者“变化”)的经验,但是在某种意义上它们表现了变化的一般特征以及对变化的一般本质的更深领悟。“太极”一词首次出现在“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见《周易•系辞上》第十一章)我们知道六十四卦产生于八卦的两两组合。这一生成过程意义之不同寻常,在于它不仅建立起了一幅实存作为万物的世界的生成和发展的宇宙演化图景,而且提供了一个在八卦和六十四卦系统结构中符号化了的宇宙结构学思维方式。此生成过程我们也可以称之为“道”,其持续之源被称为“太极”。“道”是过程位相中的“太极”,而“太极”是生成位相下的“道”。它们一起指向同一物,即创生、变化和转化的实存的总体。

我们不妨把这个对实存和世界的宇宙演化论和宇宙结构学的思维描述方式称作“‘太极’和‘道’的本体宇宙论”。术语“本体宇宙论”中的“本体”指出了“太极”的涵义,“宇宙论”则指的是“道”的涵义。由于正是“太极”和“道”的学说形成了中国哲学三千两百年来形上学思维的支柱和主流,我们应把它视为中国哲学中关于实存的根本学说。孔子晚年研读和高度评价《易经》,这部书从此以后被视为儒家经典之一,甚至被列为经书之首。《易传》(对《周易》的注释,形成于公元前3-5世纪)这一本体宇宙论注释文本中无疑存有儒家反思的元素,但是这些元素都可以被看作基本上原本就蕴涵在原初《周易》文本和符号体系中的关于实存的潜在哲学或者观点中。

这意味着“太极”和“道”的本体宇宙论不仅仅是儒家的,还是中国人对实存的思考、论述和诠释的一种古老的阐述方式。然而,为了和后来以老子(约生活于公元前6世纪;确切年代不明)与庄子为代表的道家学派关于实存独特的道家进路以及“道”的哲学阐释区分开来,我们可以把它叫做“易传的实存学说”,因为这一学说在《易传》,尤其是在“彖”和“系辞”部分中被提出和被隐含地系统表述。

为了更好理解作为中国人关于实存的根本学说的“易传关于实存的理论”,我们实际上需要注意有关我们体验变化的思维的形上学方式的如下几个特点:

1. 作为生生不已的起源的实存  我们可以把世界实存的呈现和开展的起点追溯到根本源头的开端。这个根本源头,叫做“太极”,是万物的绝对源头,不过它即便在当下同样也是万物的持续之基,因为世界的所有变化以它为根据并且包含在它之中。在这个意义上,“太极”实际上是导致所有变化的创生和转化动力的原生的和永不消竭的源头,《系辞》中的“生生”概念正传达了此义。在这个意义上的实存不是处于一个瞬息万变现象世界之下的静止或静态的某物,也不是一个形式或者概念的世界,被另一个模仿的世界所反映或者被一层幻觉或者错觉之幕所遮盖。这个世界也不是只能凭借人类思维的抽象或者像在基督教神学中那样超越的上帝的揭示才能到达。实存是具体的、生动的和整体的,不仅是在万物都与由太极的统一所原初定义的整体相关联这一意义上如此,而且是在如下这个意义上,即变化与潜藏在变化之下的不变这二者都是同一物有机组成部分,在表象和实存之间并没有径直的界限与分岔。在这个意义上,变化和万物持续的更生是实存之构成。任何将实存进行分割或者分层的图式都只能实现有限的目的,并且在面对实存的时候便会显露出它们的左支右绌。这意味着所有关于实存的理论与实存本身共同分有变化的本质,并必须应对着永不停息的变化和转化过程的持续挑战。因此,我们必须理解“太极”是万物的原初起源,而且也是持久或者永不止息的起源。用怀特海的哲学语言,我们可以说世界在形成中,处于永远的形成之中。

2.作为两极生成过程的实存  太极通过援入两极对立,正极与负极或者阳与阴,来创生万物。这些两极是同时存在的子对立关系(subcontraries),在特定水平上显见。它们同时也是隐藏在事物更具体的水平上的对立关系。在后面一个意义上,它们等同于“太极”,因为“太极”作为所有变化的来源,永远隐于万物之下。万物的产生基于两极的共存和互动。不同于怀特海的革新源自纯粹观念的设定,这个模型中的创新起源于一个生成过程中的世界的动力学,在这个世界中阴阳的相分和相结合是创生新事物的基本方式。万物之更新是世界之源自身的固有属性,它同时也内在于事物的创造性潜能中,这些潜能激发了各种力量的互相作用的产生。

3.作为多重相互作用的和谐的实存  个体事物或者事物的类总有两面:一为“阴”,它与实存的静止状态以及对外部世界的接纳性(它的既定特性)相关联;一为“阳”,它和发展与外部世界互动的特性的运动状态相关联。正如阴阳两极是个体事物或者事物的类的确然属性,一事物必然与外部世界发生互动也根于事物自身之本质。正是在这个互动的过程中,事物发挥了它自然的潜能,完成了它的有限存在的路径。正是在保持事物自身既定本质的意义上,我们才能够谈论一事物的“中心性”,在与外物相互合宜地取予的意义上,才能谈论事物之间的“和谐”。在万事的形成和转化中,有可能出现非中心(non-centrality)或者不和谐,这将对事物的同一性和它们在作为万物的实存世界的生存带来问题和危机。继而伤害事物维持自身中心性和与其它事物达成和谐的自然倾向。但到人类这里则有所不同,实存的这些方面必须得到培养以提高和理解人类特性和潜能的实现。

《周易•系辞上》第五章中说,“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我们如何在个体事物中理解此中深义呢?“道”是关于事物如何形成以及如何在时间中生长、发展,“一阴一阳”的过程由阴阳二力交替、会合和相互作用,以及导致事物的形成和转化的万物的积极性和消极性活动所构成。

4.实际上作为层级化的实存  世界由许多层级所组成,每个层级都是事物的阴阳二力或者活动的结合体。对于宇宙生成论和宇宙结构学(由是而本体宇宙论)来说,“阴”与“阳”有真实的总体特性,如被理解为“止/动”、“昧/明”或者“隐/显”和“柔/刚”、“阖/辟”、“退/进”,以及其它特性。虽然这些特性基本上是用人类的现象的和经验的语言术语来描述的,但并没有理由说它们不能以一种抽象的和基本性质的逻辑和科学语言来描述。很可能,就像许多人已经做到的那样,我们可以在基因代码和亚基本粒子的理论中识别出“阴”“阳”元素或者过程。相似的,我们也没有理由断言价值、情感和意图等就一定不能用“阴”“阳”的语言来描述。这样说来,“阴”“阳”可以被视为是创生了关系和变化的中性和变异性因子。需要注意的很重要的一点是,就像在一个存在和生成的万物图式体系中有着结构和活动的简易和复杂的各个层级一样,在实存世界中“阴”和“阳”也有多重层级。

在最高以及最全体的层级上,即是“太极”。其次为“阴”“阳”。第三层级为“四象”。“八卦”属于第四层级。它们可以无限无止境地周流不息。但是我们必须从“阴阳”的个体层级来看待个体事物,个体层级呈现了“阴阳”多重层级的复杂等级体系,以及一个“阴阳”互相作用的复杂世界。这意味着,个体的事物和人只能在一个动力场和动力网的背景中来被理解和发生作用。在这个体系背景中,个体仍然能够对世界的形成和转化产生创造性的作用与贡献。

5. 作为回归(并非圆圈而是螺旋)但却无限再生的实存  虽然《周易》的注疏并没有提到“易”的回归和重现的性质,但产生于公元前1200年的符号体系所描述的八卦中八种自然现象和六十四卦中整个世界的呈现,以及各卦后所附的爻辞都清晰地显示了自然界是一个既合指又分指的均衡过程,作为一个回复和反转的过程运行着,就像四季的流转以及天象的循环运行所显露的那样。需要指出的很有意义的一点是,一旦我们能够用整体上无所不包、个体上相互排它的多个阶段以及方面的枚举来表现世界的时候,这些阶段和方面将只能再现为某一特定层次的理解模式或者存在的描述。很显然,我们能够把我们的理解和描述限制在一个特定的层次或者领域,然后构建出一个描述与预测的限定性范畴体系。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可以同时使用八卦和六十四卦体系,因为它们属于不同的相关性和意义描述层次。

对实存的这个描述暗含着实存既有限又无限:它在服务于人类某目标的描述的特定层次上是有限的。它之所以是无限的,乃在于任何特定层次上的描述都能够为了一个更高或者更特定的描述层次而被超越或者被放弃,而只能以有限的方式服务于某个目标。我们可以说,实际上有着如理论上那样无数的描述层次,在科学探索的过程中能有无限数量的科学知识体系。在每个描述层次上,都存在着有限范畴化实存的递归。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实存世界必然再生式地呈现,这扎根于变化的本性中。这可以被称为再生式递归。正是再生式递归把稳定性给予变化过程,并且还可称其为变化过程的结构。

在实存的“太极”和“道”的模式中,易的符号体系所显示的是一个通过反转实现的再生式递归。即阴必转而为阳来实现创造性变化,反之亦然。阴阳通过交替而产生的互动是时间推移的过程。正因为此,人们能够期待物极必反,达到极坏境地便意味着将开始好转。虽然在实际操作上,很难知晓是否到达了极坏境地,或者好转过程会持续多久,然而还是可以把实存构想为好与坏的交替,此中交替过程和《周易》所揭示的变化的自然过程处于同一层次上。

6. 作为有机整体的实存 从以上的描述看来,很明显从万物都被包括在其中以及无物可以超越它的意义上看,“太极”和“道”的模型中的实存世界是整体性的。《系辞》中有这样一段,“易之为书也,广大悉备, 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周易•系辞下》第十章)对于中国古人来说,实存世界即包括天、地和万物,万物之中人最为灵秀并且能够参天地之化育。实存中的每一物都来自“太极”,遵循或者体现着“道”。因此,没有任何事物是在“太极”和“道”的实存世界之外的。这意味着没有超越性存在处于这个世界之外,实际上无物被认为是超越于“太极”和“道”的世界的。我们发现即使在老子那里,采用了“无”的概念,“无”所代表的是“道”之全体的重要部分。老子的“道”只是被称作为“无”的东西所丰富了。相似的,周敦颐所谓“无极而太极”,他也只是把“道”扩展到涵盖了“有”和“无”。 “有”和“无”之间并无断裂,因此并不存在脱离实存的超越的“空”或“无”。在这个“非超越”中,我们并不仅仅指内在(immanence),也指整体(totality)。内在指的是固有于万物自身的价值或能量,而整体指的是实存中万物的一切相关部分。万物一体的原因在于万物并不简单地被包括在终极实存中,而是相互联系或者甚至相互贯穿。正是由于整体的有机体本质,不仅并无任何外在对象,而且万物通过相互支持或者甚至互为基础的方式而共存。这也解释了存在于人类本性之中的天的内在性如何导致了一个天人之间的无穷的交流以及天人合一。

  • 我的微信
  • 这是我的微信扫一扫
  • weinxin
  • 我的微信公众号
  • 我的微信公众号扫一扫
  • weinxin
广告也精彩
  • 版权声明: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本站发布的内容若侵犯到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删除,我们将及时处理,于2012年11月19日09:03:21,由 发表,共 4405 字。
  • 转载请注明:易传关于实存的理论 | 第一哲学家园

发表评论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