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
广义判断论
作者:创意之新
注明:本文是《判断和物质产生意识》和《判断是宇宙的最基本性质》的总结和发展。
摘要: 宇宙是由广义判断组成的,意识的构成要素是广义判断,对广义判断作广义判断就会产生意识。
广义判断论(generaljudgement )
1. 意识问题(这部分内容主要说明广义判断论的来源。)
1.1. 意识的核心问题
1.2. 意识的构成要素:广义判断
1.2.1. 广义判断的发现之旅
1.2.2. 广义判断的特性
1.3. 为什么对广义判断作广义判断就会产生意识呢?
1.4. 单一理论解释法
1.5. 广义判断与人思维的高级判断的区别
2. 广义判断(这部分内容主要是从哲学思辨的角度来解释广义判断)
2.1. 宇宙是由广义判断组成的
2.2. 广义判断有哪些?
3. 用广义判断论解释一些概念
3.1. 探讨存在性
3.2. 探讨相对性和绝对性
3.3. 探讨真理
3.4. 主观广义判断和客观广义判断
4. 回答一些关于广义判断论的问题
4.1. 广义判断理论是泛意识理论吗?
4.2. 广义判断理论是唯心主义还是唯物主义?
4.3. 是谁在对广义判断作广义判断?
4.4. 为什么说广义判断是不依赖于意识而存在的?
4.5. 如何对广义判断作广义判断?
4.6. 广义判断从何而来?
4.7. 什么是自我意识?
5. 广义判断论的发展方向
1. 意识问题(这部分内容主要说明广义判断论的来源。)
1.1.意识的核心问题
怎样研究意识呢?现在所有研究意识的方法要么是从意识现象推测,要么使用内省的方法研究,或者两种方法结合。但是,这两种方法都不能触及意识本身,所以只用内省和研究意识现象的方法是无法最终认识意识的。即便是找到了产生意识的大脑的神经相关物,即便是了解了这些神经相关物是如何的一个过程产生意识的,那么意识是如何从这样的过程中以什么样的方式显现出来的呢?为什么这样的神经过程、这样的意识相关物就产生了意识了呢?好像物质和意识之间的这样一条鸿沟是无法逾越的。像Searle(1990)说的更清楚:意识具有一种第一人称或者主观的本体论,因而不能还原为任何具有第三人称或者客观本体论的东西。按照Searle(1990)的说法就是意识只有作为主观的人经验到的时候才存在,也就是主观的存在。我对他的理论的理解就是物质的某种状态会产生意识,但是除了产生意识的这些物质,是没有外界知道这些物质是有意识的。我们无法客观的直接触及意识,只能间接的认识意识。这就是意识的第一个困惑。而Edelman和Tononi(2001)的观点则是:“科学解释可以说明发生某种现象的充分必要条件,可以解释这种现象的性质,甚至也能解释为什么只有在这些条件下此现象才能发生。但是没有一种科学的描述或解释能够代替真正的事物。”这也就是说,科学具有局限性,即便我们用科学解释了意识,我们依然只能描述意识,而无法真正的知道意识是什么。科学也无法解释:为何物质在一个充分必要条件下会发生变化。
人必须用意识来解释意识,但是在解释意识之前意识是不可解释的,也就是说用意识来解释意识是可能的吗?举个例子:就像是一个人在不借助其他东西的情况下想要把自己举起来是可能的吗?这就是解释意识的困惑。
难道真的不能解释意识吗?并非不可能,要想对意识进行客观还原,要想对意识进行解释,必须找到意识的构成要素。所以需要一种比意识更基本的概念来用意识解释意识本身。这样就引出了意识的核心问题,意识的核心问题是要用意识来发现不依赖于意识而存在的意识的构成要素。这个构成要素就是要比意识更基本的概念。也就是说这个构成要素应该是不依赖于意识而存在的能用来解释意识的一个参照。就像在地球上只用地球作为参照,就不能理解地球是围绕太阳转的,而是错误的认为太阳围绕地球转。
只找到意识的构成要素还不够,意识的另一个核心问题就是还要弄清楚意识的构成要素与物质的关系。为什么要这样呢?搞清楚了这个关系我们才能解释大脑中的生物的神经过程是如何引起意识的。也就是说,关于意识问题的理论必须能说明意识的构成要素是什么以及意识的构成要素之间的关系的同时,还要能说明物质和意识构成要素的关系,从而才能说明我们的意识是如何被引起的。
1.2.意识的构成要素:广义判断
1.2.1. 广义判断的发现之旅
(1)我是一个电脑程序员,由于研究搜索引擎的需要,看了一本语言心理学的书,以我作为程序员的思维看人的大脑对人类语言的处理,就跟电脑对程序的处理是一样的,都是一系列“判断”,于是我就想,人的意识也应该是一种“判断”,但是电脑跟人脑是有区别的,电脑没有意识,那么意识这个“判断”是怎么形成的呢?(当然,这只是个类比。)
(2)如果说世界是物质的。那么人也应该是物质的,所以人的意识也应该是物质的特性的体现,这种特性也应该是在物质中普遍存在的,只不过人的意识是物质的这些特性经过了特别的过程或方式的体现。我把这种物质的特性叫做“广义判断”。比如水达到100度就会沸腾。传统的判断是在人的意识下的思维的一个高级过程,而广义判断是判断这个概念的扩展(在后面有论述)。当然广义判断跟人的思维的高级判断是有区别的(稍后分析他们的区别)。
必须说明的是,这只是广义判断的发现之旅,我并非就认为:世界是物质的,意识是物质的特性的体现。也并非认为“广义判断”是物质的特性。
1.2.2. 广义判断的特性
为何物质在一个充分必要条件下会发生变化?那就是因为有广义判断。
(1)一个广义判断可以引起另一个广义判断
一个广义判断可以引起另一个广义判断的证据:临近的神经元彼此之间会发生相互的抑制作用,即在某个神经元受到刺激而产生兴奋时,如果再刺激临近的某个神经元,则后者所发生的兴奋对前者产生的抑制作用,这叫侧抑制。这种相互的抑制作用就说明一个神经元的广义判断可以引起另一个神经元的广义判断。这是微观的一个例子,如果从宏观上来讲例子就很多了,例如:看到一个很久不见的朋友会引起非常激动的情绪。
(2)对广义判断作广义判断
对广义判断作广义判断是如何可能的呢?人的所有的情绪都是广义判断,对情绪的感受其实就是对情绪作的广义判断。
那么对广义判断作广义判断产生的广义判断是什么呢?我认为就是意识了。意识就是对广义判断作广义判断产生的广义判断。这样的一个意识的定义是经得起推敲的、是没有矛盾的。情绪是一种广义判断,对情绪的感受是对情绪作广义判断而产生的广义判断,我们知道这个感受是有意识的。也就是说对情绪作的广义判断产生了对情绪感受的意识。
这就是说广义判断是意识的构成要素,这个扩展的广义判断是不依赖于意识而存在的(后面有论证),这样就解决了前面提到的一个意识的核心问题(发现不依赖于意识而存在的意识的构成要素)。
注意,“对广义判断作广义判断产生了广义判断”也属于“一个广义判断可以引起另一个广义判断”。
1.3.为什么对广义判断作广义判断就会产生意识呢?
Searle(1990)说,意识是由特殊的神经过程引起的。究竟特殊在什么地方呢?对广义判断作广义判断肯定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我们知道像消化、光合作用这样的生物过程是可以根据其物理特性和化学特性进行解释的,它们的生物过程也是充满广义判断的,但是它们是没有意识的,意识的产生肯定不同于这样的过程。
在我了解的科学家或者哲学家当中我认为只有Damasio(2000)的关于意识的观点最接近揭开意识的真相。他把意识分成了核心意识和扩展意识。通过研究核心意识使得研究意识得到了简化,从而使得找到意识的基本概念成为可能。
我总结了Damasio(2000)的核心意识的观点(注:在我对于意识的概念形成后才看到Damasio的观点):身体的各个部位在大脑中有映射的表征(也就是主观的自我身体的表征(有机体的表征)),是作为一个统一的有机体在有机体的脑中、在调节有机体生命和连续地发送其内部状态的信号的结构内部得到映射的;客体也是在脑中、在被有机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所激活的感觉和运动结构中得到映射的表征的。对客体的映射会引起有机体的表征的变化。在脑的另一个地方有对这种客体引起有机体表征的变化而进行的二级映射,从而形成对这种变化关系的表征,进而在二级映射短暂形成的神经模式中变成心理表象,把这个表象放在一个时间和空间的背景关系中时,核心意识便产生了。
意识的奥秘揭开了吗?没有,Damasio(2000)本人也没有说这样就揭示了意识的奥秘,他只是说在关注“自我的问题”。意识在这样的过程中究竟是如何显现出来的呢?上面的观点并没有触及到意识本身,但是这里已经有了一个揭示意识的奥秘的关键性的概念,那就是“二级映射”,我们先不管他的观点的细节正确与否,我认为他的观点的方向是正确的。有机体的表征就是广义判断;客体在脑中的表征也是广义判断;对客体引起有机体表征的变化而进行的二级映射的表征也应该是广义判断,这个二级广义判断是对什么进行的广义判断呢?我们先不管它是如何作的广义判断,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它不是对客体也不是对有机体进行的广义判断,所以应该是对另一个广义判断所进行的广义判断。
举个简单的例子,比方说,我们看到一张桌子,在我们的大脑中就形成了一个广义判断:这是一张桌子。但是,大脑并不是直接对桌子形成广义判断,而是桌子反射的光线进入了我们的眼睛,大脑也不是直接对桌子反射的光线形成广义判断,光线进入了眼睛,眼睛的感光细胞会对其进行广义判断处理,大脑也不是直接对它们处理后的结果形成广义判断,它们处理后的结果在大脑中要再次被广义判断加工成新的广义判断结果,经过N多次的过程后就会形成对桌子的广义判断,相信在最后的一个广义判断结果中,大脑会对这个最后的结果(这个结果当然是一个广义判断)进行直接的广义判断,也就产生了意识,这就是对广义判断作广义判断产生了意识。
1.4.单一理论解释法
人类所建立的概念是有限的,在这些有限的概念中有可能能挑选出一个概念(有可能需要把它进行扩展)来(如果挑选不出来可以创造一个),我们把这个概念作为一个最基本的理论来解释其他的概念。如果找到了这个概念,那么,我们所有的概念就会建立在这个概念之上。这样,人类的概念系统就会统一起来,清晰起来。我挑选了“判断”这个概念,并扩展了它,叫做“广义判断”。这样我们就建立了广义判断的理论,我们要用它解释其他的理论,但是我们还要分析一下“解释理论”(注明:在这里理论包含概念)。
所谓解释一种理论,其实是在用另一种理论(或几种理论)来解释它,我们无法超越这种途径,为了解释一种理论,我们需要另一种B理论,这样我们必须要用C理论来解释B理论,如此下去,就会有一个相继的解释序列,而这个解释序列或者形成一个解释的循环,或者形成一个无限的解释序列而无限的后退下去,没有尽头。好像我们永远也无法彻底解释一个理论,这样,我们就需要一个基点理论(也就是数学上所说的公理,不对公理来证明,而用公理证明其他的东西)来解释其他的理论,这个基点理论要满足不借助其他的理论就能解释另外的理论。因为,如果用几种理论来解释一种理论,还必须要用一种新的理论来解释这几种理论之间的关系,最终还是要回到用唯一的一种理论来解释其他的理论的途径上来。由于我们无法超越用另一种理论(或几种理论)来解释一种理论途径。所以也就找不到一种绝对的不需要解释的理论,所以,任何理论也就得不到绝对的解释,因而我们可以退而求其次,只用一种理论,而不用其他理论的协助来解释某一个理论,这样来达到最有说服力的效果,这样的解释我把它叫做“单一理论解释法”。
所以我们需要发展一种单一理论来解释意识。我们把广义判断论作为一个公理,它作为对意识的解释理论是符合单一理论的条件的,那就是:对广义判断作广义判断就产生意识。这个解释没有借助其他的任何理论。我在前面已经说了,如果一个理论要想解释意识,这个理论必须要满足两个条件,第一个是要找到意识的构成要素,这个意识的构成要素是用意识发现的但是并不依赖于意识而存在的。第二个就是要能说明意识的构成要素与物质的关系。广义判断理论是完全满足这两个条件的。那么“单一理论解释法”应该就是解释意识所必须满足的第三个条件了。
你可能有疑问,“对广义判断作广义判断产生的就是意识”中的“对广义判断作广义判断”不是另外的一个概念吗?这样不是在使用“广义判断”和“对广义判断作广义判断”两个概念来解释意识吗?但是,“广义判断”本身也是一个“广义判断”,“对广义判断作广义判断”也是一个“广义判断”。所以,对意识的定义仍旧是建立在“广义判断”这样一个概念的基础之上的,仍旧符合“单一理论解释法”。
1.5.广义判断与人思维的高级判断的区别
人思维的高级判断是有意识的,而意识是广义判断构成的。例如:我们要判断我们看到的两个人谁最高,我们对看到的这两个人的身高是有感知的是有意识的,对“谁最高?”这个概念也是有意识的,这就是我们的思维的高级判断,这个高级判断是有意识的。
人思维的高级判断是有意识的,意识也是一种广义判断,广义判断包括人思维的高级判断。
2. 广义判断(这部分内容主要是从哲学思辨的角度来解释广义判断)
2.1.宇宙是由广义判断组成的
确切的讲现代科学是建立在“客观实在”的基础之上的,客观性是现代科学的基石,是宇宙的基本性质之一。现代科学是通过人们用自己的经验获得一些规律,然后在通过实验或观察,再获得规律,然后再实验或观察,如此反复。不管是实验还是观察,还是获得的经验规律,这些所针对的都是客观实在的事物。必须承认的是,科学并不能精确的描述世界,所有的物理规律都是某种程度的近似。
从神经的生理机制层面研究意识,除了神经元,原子、分子、电子、磁场,你还会发现什么呢?在这个层面上这些东西的组合怎么就会产生意识了呢?这本身就是不可解释的,也就是说如果这些东西能产生意识,意识是如何从这些东西中突显出来的呢?这些东西的组合就能突显出意识吗?为什么这样的组合就能获得意识呢?这就说明意识问题不是这个层面所能完全解释的,所以,在神经的生理机制层面不可能获得对意识满意的解释。即使知道了哪些神经元产生了意识,如何的一个过程产生了意识,但只是对意识产生过程的描述,而不是真正的解释意识。
我得出的结论是,现代科学对解释意识是不充分的。这也就启发我们需要找到一种比客观实在性更基本的宇宙性质,然后建立一套系统才能解释意识是什么。这个比客观实在性更基本的宇宙性质我认为就是广义判断。广义判断为什么是比客观实在性更基本的宇宙性质呢?其中有一个很简单原因就是“客观实在性”也是一种广义判断。当然,客观性要比广义判断性好理解的多,说的简单点,客观性就是我们能看到的,知觉到的,或者是推测到的必然存在的事物。但是,要让我们更深一步的说出什么是客观性,估计就跟广义判断性一样难以理解了,没有人能说的清楚,其实我们只要知道他们都是宇宙的基本性质就够了。在一定的历史阶段,我们只要知道当前的最基本的一个宇宙性质就可以了。关于下一个宇宙的最基本的性质是什么,要等到用当前的宇宙性质不能解释宇宙的某些现象的时候我们再考虑吧。说广义判断是宇宙的最基本性质,其实就是用具体的广义判断来解释广义判断这个概念,是没有矛盾的。
广义判断论的建立并没有依赖宇宙这个概念,所以,我们可以用广义判断理论来定义宇宙:宇宙就是由广义判断组成的;反过来,我们说广义判断是宇宙的最基本性质。当然,宇宙也是一个广义判断。
2.2.广义判断有哪些?
既然我说广义判断是比客观实在性更基本的宇宙性质,那么也就是说万事万物都是广义判断,甚至物质也是广义判断。比方说:时间,能量,空间等等,只不过它们是不同的广义判断罢了。既然说物质也是广义判断了,那么,也就能说明意识的构成要素广义判断和物质之间的关系了。因为它们都是广义判断,所以它们之间是可以相互作用的。
在前面的单一理论解释法中,我们说把广义判断作为公理来用,不对其作解释,并不是说不可以对其做解释,比方说,可以这样定义广义判断:一判断就是能标识其存在性的事物。这里只是举个例子,并不是说是合适的定义。但是,这样又要对“标识”、“存在性”和“事物”进行解释,就像在单一理论解释法中所说的那样会陷入循环解释中或者无限后退的的解释中。
3. 用广义判断论解释一些概念
广义判断论的发展的目标之一就是要用它定义其他的概念,然后看所有这些被定义的概念之间是否是相容的。
3.1.探讨存在性
定义产生:我们把“一个广义判断引起了其他的广义判断”叫做产生了一个广义判断。
定义存在:一个广义判断“存在”的意义就在于,它能引起其它的广义判断。否则,我们无法探知其存在性。所以,一个广义判断就标识其存在性,一个广义判断能引起其他的广义判断,这个广义判断就是存在的,就是这个广义判断的存在性。
比方说一个桌子,我们看到了它的外形怎么就知到它是存在的,而不是我们脑中的幻象呢?(有精神病患者有幻觉,可以看到根本不存在的事物。)。首先,桌子反射的光线进入我们的眼睛,眼睛的感光细胞形成广义判断,这些广义判断进入大脑最终形成桌子的外形的广义判断。注意!我们的大脑只是对桌子反射到我们眼睛里的光线进行广义判断,因此,从桌子反射光线开始,到眼睛的感光细胞形成广义判断,再到大脑的神经细胞形成对桌子形状的广义判断,这整个过程中不管是光线发生变化,还是神经细胞发生异动,都有可能产生幻象。如果把我们看到的桌子的外形作为桌子的一部分的话(其实是作为桌子的属性),我们的眼睛并没有看到桌子的全部,没有看到桌子材料的内部,没有看到组成桌子的分子、原子、电子……,那么我们只是看到了桌子的外形怎么就知道了桌子的存在了呢?其实,我们是用我们看到的桌子的外形(作为桌子的一部分)来代表整个桌子了,在一定的环境下,桌子的这一部分已经足够代表整个桌子了。只所以我们看到了桌子的外形就认为桌子是存在的,就是因为桌子反射的光线引起了我们的大脑的广义判断,而这个广义判断能使我们区别开其他的事物(“区别开”就是一种广义判断),而让我们认识到它不是别的事物(比方说能区别开旁边的沙发)。
如果环境发生改变,比方说,给你戴上一个能看三维图像的眼睛(但是你并不知道),然后让你看一个桌子的三维图像,那么你会认为这个桌子存在吗?桌子的外形图像是存在的,但是,并不能代表一个实际的桌子。这种情况下我们并不能判断其存在性。这个时候我们就应该找更多能够代表桌子的判断。比方说,我们可以对其触摸,来对我们看到的桌子的图像进行比较,来区分它是图像还是实际的桌子。(这里隐含着我们事先知道桌子的许多性质,可以任意选一些合适的性质来作检验。)
甚至说我们看到的真实的桌子也可以称作是幻象。比方说有一个事物A(但是A不是桌子)包含了一个桌子的所有广义判断,那么与A相对而言这个真实的桌子也可以叫做A的幻象。就像前面所说的那个三维图像与真实桌子的比较。
一切都是广义判断,所以,就在于我们作如何的比较,幻象的存在和真实的存在是比较而言的,它们都是存在的。比方说,我们创造了一个事物B,它只能给我们外形和触摸感,我们也可以称它为真实的(与外形相比较),也可以称它为幻象(与真实的桌子相比)。因为B只有两种广义判断。于是我们可以想象,我们所生存的环境完全有可能是由上帝制造的一种幻象。
一切都是广义判断,一切都是广义判断引起广义判断(注意:“引起”也是一种广义判断,所以这并不矛盾)。我们可以把广义判断分成主观广义判断和客观广义判断,主观广义判断就是意识的广义判断(也就是对广义判断作广义判断产生的广义判断),客观广义判断就是非意识的广义判断。注意,主观广义判断与人高级的思维判断是不同的,主观广义判断应该包括人高级的思维判断。迪卡尔的“我思故我在”其实就是一个主观广义判断。这也就说明了,我存在的意义就在于我能作这样一个主观广义判断。这也就是说,一个广义判断存在的意义就在于它能引起其它的广义判断。只要是广义判断,它就能引起其它的广义判断,它就是存在的。换句话说,一个广义判断就标志着它的存在。因此,判断的存在性是绝对的。如果要把存在硬分成客观存在和主观存在的话,那么只是把广义判断的存在划分成了两个不同的范围。主观存在是主观广义判断的存在,客观存在就是客观广义判断的存在。
但是,请不要忘记“存在”也只不过是一种广义判断。所以也可以问“存在”这个广义判断是存在的吗?我们的回答是反问:“如果‘存在’这个广义判断不存在的话,那么怎么可以问‘存在’这个广义判断存不存在呢?”。所以,我们看到“存在”是绝对的。一个广义判断的存在就是这个广义判断能引起其它的广义判断。
“不存在”的产生是相对的,“不存在”的存在是绝对的(稍后探讨相对性和绝对性),比方说前面分析的桌子的三维图像和真实桌子的关系。我们看到一个图像,这个图像就是真实的一个广义判断,但这个图像的产生是不是一个幻象只是相对而言的。
3.2.探讨相对性和绝对性
在前面“探讨存在性”中使用了相对性和绝对行,但是,请注意,我并没有用“绝对性”或者“相对性”来定义存在性。现在,我就用广义判断理论来定义绝对性和相对性,然后举几个例子来说明其定义的合理性。
定义:广义判断a和广义判断b(当然a和b可以换成1到N个广义判断)产生广义判断c,“产生广义判断c”这个广义判断就是相对a和b来说的。广义判断c的存在性就是绝对的。之所以这样定义绝对性,是因为一种广义判断的出现一般会带来其另一面,所以,我认为既然一个广义判断产生了,那么必然相伴性的同时带来了这个广义判断的存在性。所以,我认为广义判断c的存在性就是绝对的。
那么“产生”这个广义判断是相对哪个广义判断的?“存在”这个广义判断是相对哪个广义判断的?这两个广义判断是相互相对的。因为一个广义判断产生了其他的广义判断,就标识其存在了;一个广义判断存在了,它必定能产生其他的广义判断。
举例一:abc三个物体,a和b并排以同样的速度向c运动。在a看来b是不运动的,但是,在c看来b向自己运动而来。c和b之间产生了一个运动(这是一个广义判断),那么,这个运动的产生就是相对c和b而言的。但是这个运动作为一个广义判断,它的存在是绝对的。
举例二:有一个a物体在一个b空间中,那么,我们说a在b中,这是一个广义判断,我们把这个广义判断叫做c。那么c的产生就是相对a和b来讲的。但是,c作为一个广义判断,它的存在则是绝对的。
举例三:为什么说不能对一个理论进行绝对的解释,对一个理论的解释只能是相对的?
我已经分析过了,对一个理论a进行解释其实就是用其他的理论(不妨叫做b)来进行解释。那么,b又需要c理论来解释,然后,c又需要d理论来解释……。这样会无限下去。你找不到一个不需要解释的理论来解释其他的理论。所以,b对a的解释cc是相对于a和b而产生的。但是,cc的存在是绝对的。
《西方哲学史》中有这样一段话:
《分析后篇》大体上是探讨一个曾使得每一个演绎的理论都感到棘手的问题,那就是:最初的前提是怎样得到的?既然演绎法必须要从某个地点出发,我们就必须从某种未经证明的东西而开始,而这种东西又必须是以证明以外的其他方式而为我们所知的。(《西方哲学史》上卷262页[英]罗素著何兆武 李约瑟 译)
我的解释:
这种东西就来自广义判断,不正确判断、正确判断的存在是绝对的;不正确判断(这里的判断是指人的意识判断)、正确判断的产生只是相对的。不正确这个判断的存在也是绝对的,否则,我们就无法做出一个正确或者错误的判断,也就是说我们的判断是没有根基的。如果我们要问:不正确这个判断是正确还是错误的呢?因此,不正确只是个广义判断。不管从哪个广义判断开始来对一个事物进行推理都是可靠和确定的。因为一个广义判断的存在就是绝对的、确定的。
举例四:当我们说一个事物是存在的时候,比方说,我们说某个人是存在的,这个时候就是指绝对的了,因为,这个人作为一个广义判断,这个广义判断的存在性是绝对的。如果说一个人生存在19世纪,那么这个人生存的产生是相对与19世纪这个时间段来说的。
举例五:a的个子长高了,这是一个长度的变化,这个变化的产生肯定是把这个人的现在的身高跟过去的身高相比较而得到的。所以,这个变化的产生应该是跟此人现在和过去的身高相对的。
3.3.探讨真理
真理有两种定义。
第一种:一种理论对所有的事物都成立,这个理论就叫作真理。假设有这样的理论的话,我们是无法证明这就是真理的,因为我们无法知道它是否对所有的事物都成立。况且,我们可以问,为什么会有这样优越性的理论呢?
第二种定义:一种理论只对某些事物成立。从这个定义中可知,任何理论都应该叫作真理,只是我们要说明它是相对哪些事情来说。其实我们要想想,为什么会有绝对优越性而超越其他理论的理论呢?所有的理论都应该平等才对。真理只是个广义判断罢了。
其实,这两种定义合起来才是真理的完整定义。
我并不否认第一种定义,只是说这种真理是我们永远无法知道的,所以我们只能以信仰的方式来把一些理论作为这种真理,纵然有一天我们发现它们并不是,但并不能阻止我们相信有这样的真理,因为我否认有这样的真理的话,那么这句话所表达的理论就应该是第一种真理,这是矛盾的。这也是我们需要有信仰的原因和理由。同时这也是信仰的定义。就是因为存在我们无法证实、也无法证伪的事物,所以,我们才以信仰的方式来对待这样的事物。
3.4.主观广义判断和客观广义判断
主观广义判断就是意识判断(也就是对广义判断作广义判断产生的广义判断),客观广义判断就是非意识判断。
在一些情况下,我们有必要分清楚主观广义判断和客观广义判断。我们来看看巴门尼德的“虚空”,他说:“你说有虚空,因此虚空就不是无物,因此它就不是虚空”。他的这个论证如果换成这里的广义判断论来论证是这样的,“你说有虚空”这里的虚空的意思是什么都没有,它是一个广义判断,这时就要把这个广义的判断分成主观虚空和客观虚空来讲,这时,我们的大脑里产生了一个主观虚空,但并不能标志着有一个对应的客观虚空存在。接下来,“因此虚空就不是无物”意思是虚空是一个事物,这个地方就是把虚空当成了一个主观虚空,这个“主观虚空”当然是存在的,就是大脑里产生的一个广义判断。接下来,“因此它就不是虚空”就是把主观虚空当成客观虚空了。如果翻译成广义判断论的论证就是这样的“你说有客观的虚空(在大脑里同时存在着一个主观虚空),因此主观的虚空就是一个广义判断,就是存在的,因此这个主观的虚空就不是虚空”。我们看到,巴门尼德只是想证明客观的虚空存在,但是,只是证明了主观的虚空的存在,并没证明客观虚空是否存在。这就说明了在一些情况下,分清楚主观广义判断和客观广义判断是必要的。
4. 回答一些关于广义判断论的问题
4.1.广义判断理论是泛意识理论吗?
肯定不是的,因为,广义判断理论只是说,对广义判断作广义判断产生的才是意识,并非说所有的广义判断都是意识。
4.2.广义判断理论是唯心主义还是唯物主义?
唯心主义是物质依赖精神、意识,唯物主义是精神、意识依赖物质。然而,在广义判断理论里,物质、精神、意识都是广义判断,他们是平等的,只不过是不同的广义判断罢了,不存在谁依赖谁的问题,因此说,广义判断理论既不是唯心主义也不是唯物主义,广义判断理论的概念已经超出了他们的范畴。
4.3.是谁在对广义判断作广义判断?
一提到是谁在对广义判断作广义判断,就说明产生的广义判断是意识。因为意识的定义就是“对广义判断作广义判断产生的就是意识”。当然是广义判断在对广义判断作广义判断,因为一切都是广义判断。
4.4.为什么说广义判断是不依赖于意识而存在的?
举个例子:
没有人类,没有意识,宇宙一样存在,注意,按照广义判断论,这里的存在就不是人类意识的形成的存在,人的大脑中有一个对宇宙存在的判断,但是,不能说没有人类意识,没有人知道,宇宙存在就没有意义了,这个存在就不是人的意识的高级判断“存在”了,而是一种广义判断论里面所说的非意识广义判断(也就是客观广义判断)。
4.5.如何对广义判断作广义判断?
这是一个“对广义判断作广义判断”的具体形式的问题,这里只是在哲学角度上探讨这个问题。探索出具体的形式要在物理、神经等科学方面进行努力。
4.6.广义判断从何而来?
还有两个类似的问题:第一个广义判断从何而来?一开始的时候广义判断是怎么存在的呢?让我们先思考一下这个问题:没有时间,宇宙存在吗?这四个问题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都是跟时间相关的。我猜想,时间对于宇宙不是必须的,也就是说没有时间宇宙照样存在,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问这四个问题是没有意义的。
4.7.什么是自我意识?
一个广义判断对其本身作广义判断就会产生自我意识。
5. 广义判断论的发展方向
第一个发展方向就是要用广义判断论定义其他的概念,然后看所有这些被定义的概念之间是否是相容的。如果能够做到相容,那么,在广义判断论的基础之上就建立起了清晰的概念系统。在此过程中有可能发现新的概念。
第二个发展方向就是要找到“对广义判断作广义判断”的具体形式,以此来完美的解决意识问题。
参考文献
顾凡及 (译)(2004). 意识的宇宙:物质如何转变为精神.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Edelman, G., Tononi, G., 2001)
刘叶涛 (译)(2007). 意识的奥秘.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Searle, J., 1990)
杨韶刚 (译)(2009). 感受发生的一切:意识产生中的身体和情绪.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Damasio, A., 2000)
郑永令 华宏鸣吴子仪等 (译)(2005).费恩曼物理学讲义(第一卷).(R.P.Feynman,R.B.Leighton, M.Sands)
何兆武 李约瑟(译)(1963). 西方哲学史(上).商务印书馆.(Bertrand Russell, 1945)
Newsome,W.T., & Pare, E.B. (1988). A selective impairment of motionperception following lesions of the middle temporal visual area (MT).Journal of Neuroscience, 8,2201-2211.
Reich,P.A. (1986). Language development.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all.
Salzman,C.D., Britten, K.H., & Newsome, W.T. (1990). Corticalmicrostimulation influences perceptual judgments of motion direction.Nature, 346,174-177.
Stein,B.E., & Meredith, M.A. (1993). The merging of the senses.Cambridge, MA: MIT Press.
- 我的微信
- 这是我的微信扫一扫
- 我的微信公众号
- 我的微信公众号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