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
实证经济学与哲学的个体性
实证经济学与规范经济学的混淆是谬误的根源,但是实证经济学与规范经济学的分离使得经济目标的有效实现缺乏基础。随着实证经济学的发展,特别是博弈论的创立与发展,机制设计理论有助于人们确定有效的贸易机制、政策手段和决策过程。作者试图借助皮尔斯的实效主义哲学和探效推理方法建立从实证到规范的实效主义经济学方法论,从而将实证经济学与规范经济学结合在一起,力图通过实证经济学的成果来设计法律规范,从而使得实现经济目标的实效主义经济学成为可能。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的改革哲学是一种实效主义,“北京共识”确实实现了“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下一步的经济改革仍然要遵循实效主义改革哲学,只是目标不同,具体制度相应也要发生变化。我们应该倡导科学发展实效观,通过具体的制度设计有效实现科学发展,追求“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这决定了实效主义经济学方法论在未来改革中的价值。
目前我们所置身于其中的全球化进程正以其深刻的文化逻辑导引着一场巨大的哲学变革。全球化一方面使人类的生存活动所具有的内在相关性日益 增强,信息化、网络化和数字化的生存方式使人类各种不同的文化样式相互开放,民族文化个性的生成由此获得了更为丰富的思想资源,哲学的创造活动具有了更为 广阔的文化空间。另一方面,在全球化的背景下,西方文化的扩张又使民族文化传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西化标准在文化领域中的蔓延使民族的文化认同出现危机。 哲学作为文化里最深层的部分,如何在全球化时代的文化冲突中保持自我,不断创造并葆有自己的个性,为解决民族性的和世界性的问题贡献自己独特的智慧,成为 必须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之所以提出哲学特别是当代中国哲学的个性化问题,并不是仅仅出于对抗西方文化霸 权而采取的一种文化策略,更为根本的理由缘起于哲学自身的本性和发展逻辑。哲学并 没有抽象普遍的绝对本性。哲学的本性是不确定的,始终处于生成和变化的过程之中。 哲学作为主体的自我意识和自我反思理论,总是表现出个性化的特点。哲学个性的存在 具有深刻的人性根据。
在马克思看来,人性是在人的现实的生存活动中历史地生成的。马克思为自己规定的人性观的认识方式是“首先要研究人的一般本性,然后要研究 在每个时代历史地发生了变化的人的本性。”(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669页。)马克思首先在对动物的生命活动 与人的生命活动的比较中,透过人的实践活动直观到了人的生命的自由自觉本性。但马克思并没有停留在这种直观上,他进一步以历史性的思维方式去考察人性的生 成历史,把人性看成是不断生成的历史过程。正是通过实践性的生命活动,在历史的生成过程中,人体现并实现着自己的自由自觉的生命本性,人性也由此获得着越 来越真实的性质。
由此可知,人的自由自觉的生命本性,既是由人的实践性的生命活动具有的内在必然性开显出来的,也是在人的生命活动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敞开出 来的。沿着“人性生成”的思想道路继续前进,我们就会发现,人性并不表现为抽象的、普遍性的存在,人性在其现实性上总是通过人的个性表现出来的。人的人性 品质、水准、风范和境界都凝聚在人的个性之中。人总是以个性化的方式成为人的。回顾思想史上存在的各种各样的人性 观点,我们就会发现,思想家们在试图探究普遍的人性时,他们提出的各种人性观点恰 恰是个性化的。各种各样的人性观点,都是思想家们在“通晓思维的历史和成就的基础 ”上,通过独创性的探索活动,以独特的心灵体验、独辟的思想道路,创造出的具有独 到见解的思想成果。各种迥异其趣的人性观点莫不内蕴着哲学家本人的独特个性。可以 说,正是各种独具个性的人性观点之间的对话、冲突,才创造了气韵生动的思想景观, 促进和推动了人对自己人性的自我认识。
各种个性化的人性观点的存在也恰恰表明,人的个性的存在是各种个性化的人性观点得以存在的前提和根据。正如任何真实的人性观点必然体现为 个性化的观点一样,任何 真实的个人也必然是有个性的个人。个性意味着特点、差异,意味着自我。个性是思想 的生命,个性也同样是人的生命。个性是人与思想葆有自我、拥有生命活力的源泉。没 有个性,思想和生命的意义就不会绽放,思想与生命就会走向凋零与枯萎。人的个性化 过程就是人的自我塑造、自我升华和自我超越的过程。
总之,人总是经“做”而成“人”的。人也总是以个性化的方式来“做人”的。因此,人性并不是与人的个性相对立的抽象的东西。人性在其现实 性上就是人的个性。正是通过个性,人才作为人而成为人。而人之为人,也正是要实现那自由的个性。这种对人 性的个性化理解成为我们理解和把握哲学个性的思想基础。
- 我的微信
- 这是我的微信扫一扫
- 我的微信公众号
- 我的微信公众号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