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哲学流派的分歧 —教化儿童还是欣赏儿童?

  • A+
所属分类:儿童哲学

二、“教导儿童”,还是“欣赏儿童”

随着李普曼研究的深入,他与马修斯的分歧也日益加深。李普曼强调“给儿童的哲学”,在他的影响下,有不少学者认为“儿童哲学就是一种哲学教育”,其本质是为了哲学教育的普及和提高儿童哲学思维的能力。

基于李普曼的理念,在德克萨斯州农工大学,布莱恩特·格里非斯(Byrant Griffith)教授和他的研究生在一所小学里成立了“儿童哲学家俱乐部”。在这个俱乐部里,教师鼓励儿童从事各种有关哲学的思考和游戏。在2008年美国课程促进研究会的年会上,笔者遇到了格里非斯教授。他告诉笔者这所小学的孩子们正在自编自演一部“什么是真善美”的戏剧。格里非斯遗憾的说,由于三年级的学生必须通过阅读测试,如何解单项选择题的技巧与策略也成为课堂教授的重要内容。他说,美国的学生们只记忆,不思考,这已经成为了教育的一大弊端。也许正因为如此,孩子们对这个鼓励思考的小哲学家俱乐部非常感兴趣。虽然第一届俱乐部成员的名额只有30个,但报名的孩子人数达到了72人。其他著名儿童哲学课程研究者还包括提倡培养儿童批判思维的约翰逊(Johnson,Tony W,1984))等人。我国也有不少研究者开始把李普曼的儿童哲学课程引入到幼儿园课程中去。

而马修斯则信奉“儿童的哲学(Philosophv of Children)”。马修斯认为,儿童完全可以自然而然的提出问题,发表评论,进行推理,从事一系列即便是哲学家也不得不承认的哲学行为。同时,马修斯一再声明,他提出“儿童哲学”的概念绝对不是认为儿童是比成人更好的哲学家,只是建议生活在科学世界里的成人们在儿童面前要抛弃优越感,认真倾听儿童提出的哲学、认知或道德方面的问题。同时,理解儿童哲学也是为了帮助成人认识自然、理解成人哲学(或哲学本身)的意义。总之,马修斯关注的只是作为一个哲学分支的儿童哲学,因此其儿童哲学的意义在于欣赏儿童,而非教育儿童。

概而言之,李普曼认为哲学应该走进儿童的世界,而马修斯认为哲学本就是从儿童的世界里款款行来的,它早已经在那里了。这正是二人的本质差别。但不论是哪种观点,他们对儿童哲学的研究都在提醒我们必须尊重儿童的文化。在儿童的眼中,任何现象的发生都有其原因或目的。儿童常常喜欢问一些现象发生的原因或事物的起源,并刨根究底,期望得到有说服力的解释。“人死了,他自己还知道吗?他不知道,我们怎么知道他就不知道?”“梦是怎么跑到我房间里来的?”儿童的许多“为什么”常常令经验丰富的成人甚至学者都难以给出合适的解释。儿童正是因为他的好奇、探究和质疑精神,而被认为具有了“爱智慧”的哲学家的品质,在许多方面值得成人学习。对成人来说,在教授给儿童有关哲学的知识与批判方式之前,更重要的是先保护和尊重儿童天然的哲学惊奇,尊重儿童文化,不让那些美好的品质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逝殆尽。正如曾从文化学的角度对人类游戏进行深入探讨的胡伊青加所说:成人“必须能够像披一件魔衣那样换上儿童的灵魂,并且放弃成人的智慧以便拥有儿童的智慧。”泰戈尔也在《回忆录》中如是说:“伟人是一个天生的孩子,当他死时,他把他的伟大的孩提时代给了世界。”或许,“神期待着人在智慧中重新获得童年。”

  • 我的微信
  • 这是我的微信扫一扫
  • weinxin
  • 我的微信公众号
  • 我的微信公众号扫一扫
  • weinxin
广告也精彩

发表评论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