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五伦之君臣之论

  • A+
所属分类:哲学论文

如果从先秦儒家《论语》中的微言大义我们可以推出“五伦”之“夫妇之伦”最为重要的话,那么基于“宗法制”的“亲亲”“尊尊”理念就能断定儒家对君臣、父子之伦的强调和重视。君臣、父子伦理常常被汉代以降的经学家、理学家相提并论,至于二者谁最为重要,还未见分晓。因此,有必要从儒家经典文本和“亲亲”“尊尊”之观念出发来厘清二者何者更为重要,便成为不二的选择路径。

从儒家的经典文本来看,父子、君臣、夫妇、兄弟、朋友五伦在《论语》里面皆已出现过,但孔子并未将“五伦”系统化,形成一套完备的理论体系。然而在《中庸》中,我们可以发现,“五伦”作为一个整体完整地出现,可并未发现五伦之伦理规范或道德义务,如其言:“天下之达道五,所以行之者三,曰: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礼记·中庸》)尽管《中庸》未对“五伦”作道德的规定,但它却已将君臣置于人伦之首。相反,《孟子》不仅对“五伦”作出了道德的规范,而且将父子伦理置于人伦之首。原因何在?从《中庸》的思想上来看,虽然它言及“诚”“君子之道”等义理较多,但很多时候是从政治的角度去谈论的,如:“至诚之道,可以前知。国家将兴,必有祯祥;国家将亡,必有妖孽。”(《礼记·中庸》)由此观之,《中庸》以“诚”修身,以“诚”来造就为政治而服务的君子,这就无形中强调了君臣伦理,故“君臣之伦”最为重要。

然而,孟子却将“五伦之首”转变为父子一伦。实际上,这是在《中庸》之上的一大推进与发明,这也很有可能跟当时的社会背景和思想政治息息相关。孟子生在战国时期,诸侯竞逐、群雄争霸,以至于为了权力而“大义灭亲”。对此,孟子提出“仁政”思想:一方面在国家、社会治理中要求“民贵君轻”;另一方面在家庭中要求“亲亲而仁民”。这表明孟子在其思想中暗含着“亲”大于“君”的先决条件。自孔子创立儒家以来,“仁爱”思想就打上了血缘的烙印。换言之,孟子所主张的“仁政” 思想亦是从血缘情感出发,这就不难将“亲”大于“君”置换成“父子之伦”大于“君臣之伦”。故在孟子看来,二者之中“父子之伦”最为重要。然而,作为性恶论的代表荀子则反之,说:“上无君师,下无父子、夫妇, 是之谓至乱。”(《荀子·王制》)荀子将“君臣之伦”与“父子之伦”分为上下级,意在说明“君臣之伦”与“父子之伦”不仅有先后、次序之分, 且“君臣之伦”比“父子之伦”重要。75 儒家“五伦”何者最为重要之考论

在孟荀观点上,我们无法真正断定二者何为更重要。但是,儒家经典文本为我们提供了答案。《孝经》曰:“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孝经·三才章》);“天地之性,人为贵。人之行,莫大于孝”(《孝经·圣治章》)。古人将行孝道作为日常行为不可动摇的准则,没有什么事情比行孝更重要。所以,“父子之伦”(代表孝)比其他伦显得尤为重要。哪怕是忠孝发生冲突,在古人眼里“父子之伦”都应优先于“君臣之伦”(代表忠)。但为了调和忠孝矛盾,《孝经》提出“移孝作忠”的理论,认为“君子之事亲孝,故忠可移于君。事兄悌,故顺可移于长。居家理,故治可移于官。”(《孝经·广扬名章》)无论《孝经》之“移孝作忠”是出于什么目的,但其理论成立都取决于“孝先于忠”的前提条件,否则无“忠”可言。

  • 我的微信
  • 这是我的微信扫一扫
  • weinxin
  • 我的微信公众号
  • 我的微信公众号扫一扫
  • weinxin
广告也精彩
  • 版权声明: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本站发布的内容若侵犯到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删除,我们将及时处理,于2021年11月5日08:15:08,由 发表,共 2633 字。
  • 转载请注明:儒家五伦之君臣之论 | 第一哲学家园

发表评论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