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五伦之君臣之论

  • A+
所属分类:哲学论文

从“亲亲”“尊尊”来看,若“亲亲”优于“尊尊”,那么父子伦理大于君臣伦理;若“尊尊”优于“亲亲”,那么君臣伦理大于父子伦理。所谓“亲亲”是先秦儒家重视血缘关系,把亲情放首位,孔子的“亲亲互隐”就是最好的说明。他曾在《论语》里说:“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论语·子路》)我们将此问题置换成忠孝冲突,如孟子的“窃负而逃”“为父绝君”[1]。换言之,这也是儒家“一言以贯之”的“爱有差等”,即人对父母与君主的“爱”是相异的。然而,儒家的人伦观经汉代董仲舒等经学家的改造,“五伦”变成了带有绝对封建的“三纲”。如前文所述,他借阴阳来说明君臣、父子和夫妇等人伦关系,并将君臣置于父子、夫妇之上。实际上,这也是“尊尊”优于“亲亲”的具体体现。

值得注意的是,清代有部分官员在“父子之伦”与“君臣之伦”难以作价值排序时,最终还是将“君臣之伦”推至“五伦之首”。据《大义觉迷录》记载(曾静奏章):“五伦之中,又惟君臣、父子为更大。君臣虽从义生,而以人合;父子虽从仁出,而以天合。其实君臣之伦,大过父子之

出自孟子与其弟子的对话,弟子问:“舜为天子,皋陶为士,瞽瞍杀人,则如之何?”孟子答曰:“舜视弃天下犹弃敝踪也。窃负而逃,通海滨而处,终身欣然,乐而忘天下”。这与孔子的“亲亲互隐”如出一辙,但孟子却直接指出“亲亲互隐”的具体做法。虽然在此不能否认“尊尊”(君臣)不重要,但孔孟都是回答忠孝问题的高手,如孔子避开忠孝的主要矛盾,弱化其问题;孟子直指矛盾,并明确价值取向。可见,无论忠孝如何变化、如何冲突,以“亲亲”为起点的孝始终要先于“尊尊”的忠君。亲。盖以父则对子,其尊只在子一身之上;君乃天下万物之大父大母,其尊与天配,在万物之上,故五伦以君臣为首。”[1]在曾静看来,君臣有义、父子有亲(仁),只有比较“仁”于“义”的大小,则可以断定君臣、父子谁为首,一句“其实君臣之伦,大过父子之亲”就说明了义大于仁,这是第一点证明;其二,他从对应关系论君臣、父子何为首。“父尊子一身” 与“君尊万物而配天”相比较可知,“君臣之伦”为首。当然,这并不与上文所论证的清代“五伦”以夫妇为首相矛盾,反而是一种补充,原因就在于官员受“在朝忠于国”观念影响,其个人的君臣意识较强而已。

总之,自汉代以降,关于“君臣之伦”与“父子之伦”何者最为重要的问题,要视情况而定。若重“亲亲”的话,实则“父子之伦”重于“君臣之伦”;若重“尊尊”,实则“君臣之伦”重于“父子之伦”。当然,除君臣、父子有轻重、先后之分之外,还有二者并列的情形也不能忽视。这主要是宋代的理学家二程将君臣、父子作为“天理”的内容,说:“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无所逃于天地之间。”[2]还说:“道之外无物,物之外无道,是天地之间无适而非道也。即父子而父子在所亲,即君臣而君臣在所严,以至为夫妇、为长幼、为朋友,无所为而非道,此道所以不可须臾离也。”[3]由此可见,对于君臣、父子这两伦何者最为重要的问题,无论是哪种路径,哪种形式,二者何为首都不是考察的重点,因为自古代“家国同构”以后,家国观念就深入人心,而君臣对应国,父子对应家,二者很多时候是相提并论,故人们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将君臣、父子二者并列。

  • 我的微信
  • 这是我的微信扫一扫
  • weinxin
  • 我的微信公众号
  • 我的微信公众号扫一扫
  • weinxin
广告也精彩
  • 版权声明: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本站发布的内容若侵犯到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删除,我们将及时处理,于2021年11月5日08:15:08,由 发表,共 2633 字。
  • 转载请注明:儒家五伦之君臣之论 | 第一哲学家园

发表评论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