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
关于百科全书方面,《大英百科全书:艺术,科学,文学和通用信息的辞典》(Encyclopaedia Britannica:A Dictionary of Arts,Sciences,Literature and General Information)就是一个典例,其第1版三卷本出版于1771年,是对著名的法国版《百科全书》(1751—1772年)(Encyclopédie)的苍白模仿。甚至前10个版本中都没有出现“技术”这个词。既然该术语的确存在于英语中,那么编辑没有把它编入进去说明了他们对其相对次要性的判断。在经典的第11版(1910—1911年)中,“技术”一词终于出现了,但只是作为次要角色出现了两次。直到在重新配置的第15版中(1974年起),“技术”才真正成为一个重要主题——这一过程的发生伴随着对“技术”存在性的日益重视[Oldenziel,1999]。“技术”出现在百科全书之后,便大范围扩散,毋庸置疑是受到了人文学科其他领域发展的影响。
新亚里士多德派哲学家莫蒂默·阿德勒(Mortimer Adler)在第15版中介绍了什么是百科类目(Propaedia),他把知识分为10个学科范畴:①物质和能量,即物理科学;②地球;③生物科学;④人的生命;⑤人类社会;⑥艺术;⑦技术;⑧宗教;⑨历史;⑩知识本身,包括科学和哲学。尽管技术与艺术明显接近,但技术无疑是这些主要分类中最特殊的。例如,在《大英百科全书》(Britannica)第1版中“技术”根本没有出现,它是唯一的一个(1952年《伟大的想法:西方世界优秀书籍索引》(The Great Ideas:A Syntopicon of Great Books of the Western World)一书中的调查数据显示,这也是唯一一个与阿德勒的101个伟大想法联系不紧密的分类。
第7部分从三个主要方面阐述了技术:历史发展和社会影响(尤其是针对工作),内部划分(能量转换,工具,测量和控制,原料的开采,工业生产),主要应用领域(农业,工业生产,建设,交通,信息处理,军事,城市,地球和太空探索)。为前后呼应,第10部分再次提到“技术科学”作为第7部分和最后的细分,从历史、专业分支(民事,航空专业分公司,化工,电力,机械等工程)、农业科学和跨学科(仿生学,系统工程,控制论)技术科学四部分进行分析。
人文学科中一个密切相关的行为领域确实影响了百科全书计划,它已经举行了一系列的国际博览会或世界展览会,始于1851年伦敦海德公园水晶宫,标题是“伟大的万国工业作品展。”(1933—1934年的芝加哥世界展览会有著名的题词,“科学发现,工业应用,人类顺应”——隐式地将工业设想为应用科学)。它与1900年在巴黎举行的第十五届展览相结合(为响应《亨利·亚当斯的教育》中“发电机和处女座”一个篇章),提议建立一个与所展知识类型平行的知识产权清单。该艺术与科学大会与1904年的圣路易展览同时举行,完成了八卷本的国家知识评估,涉及七大领域[Rogers,1905—1906年]:规范科学、历史科学、物理科学、心理科学、实用科学、调控科学和文化科学。其中第五大领域,实用科学由三个分支组成,即医疗、经济和技术科学。相应地,技术科学又包括诸如土木工程、机械工程、电气工程等学科(值得注意的是,在第一卷,作为概念综述,这些学科被命名为机械技术、电气技术等,然而在第六卷,作为详细回顾它们被命名为工程的分支)。
如此一来,在同一时期出现了像凯瑟(Cather)小说一样比机器更广泛的新术语,指代“前所未有的力量”——创造性与破坏性并存,——已“挣脱世界”,为此“似乎没有一个老生常谈的词语……能恰当描述”。L.马克思分析指出,人文学科需要一个新术语,比机器范围广并包含其中。对于马克思来说,这种需要是双重的,即意识性和实质性的需要。意识形态方面,在19世纪与发现和发明密切相关的新的进步思想,日益要求一种更广阔、更抽象的客观对应物。实质性方面,机器系统或网络的出现也需要一个比“机器”或“工业”更抽象、更概括的术语来表示诸如运河、铁路、电报、无线电之间的联系,而且它们本身也变得相互关联。
其实,工具机器或任何其他实质性的人工物概念出现的新的社会技术单位的复杂性、准科学性、社团性并不是为了表达那个时代。令人好奇的事实是,技术概念上推论的胜利在很大程度上可归因于其模糊性、无形性和不确定性——事实上它并不像工具机器那样能指代任何具体或有形的事物[Marx,1997,p.981]。
- 我的微信
- 这是我的微信扫一扫
- 我的微信公众号
- 我的微信公众号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