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的社会塑造与社会科学塑造

  • A+
所属分类:科技哲学

另一个挑战是,有论点认为,工程师(也可能是社会科学家)从社会科学获得的洞察力可能难以适用新技术的设计和研发。当社会科学家强调人类文化的复杂性和不稳定性(这正是他们倾向去做的而且有充分的理由)时,他们提供的解释是,工程师通常不会发现有用的知识,因为在活动中,工程师更关注降低复杂性和构建稳定的技术标准来促使研发和解决问题。显然,在找到新社会科学与工程科学可能整合的更好合作途径背后,挑战与机遇并存。

笔者自己的经验表明,工程师希望同社会科学家进行合作的兴趣日益增加,以便应对挑战找到那种引起麻烦和他们专业知识领域之外的工程师经验途径。当其实际效果与最初目的截然不同时,新技术可能会遭到否定甚或抵制。当社会科学家开始这种合作时,他们可能会发现一系列同工程学知识互动的方式。像新技术的政策条件或公众意见的一些问题,将可能以一种相当孤立的方式予以解决,而其他问题,像分析用户要求的需要,则可能需要更加综合的工作方法。但当中所涉及的困难不应当被低估。例如,工程师当中存在寻找做事比反思更重要的倾向以及要求建设性投入而不是批评性反对的倾向,可能意味着社会科学家们不得不调整操作的正常模式,反之亦然。为了沟通和合作,一方需要了解另一方的知识,如果一方意欲获得柯林斯(Collins)和埃文斯[Evans,2007]所称的相互作用的专业知识——与期望合作的专家进行建设性互动的能力。这样可能是富有成效的(至少在某些时期),既然工程师寻求一种相关社会科学的专业基础借用模式,而社会科学家专注一种相关工程科学的专业基础借用模式,这就为两种知识富有成效的跨学科借用铺平了道路。

  • 我的微信
  • 这是我的微信扫一扫
  • weinxin
  • 我的微信公众号
  • 我的微信公众号扫一扫
  • weinxin
广告也精彩

发表评论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